司建偉
高血壓腦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指繼發于高血壓(HT)的原發于腦實質的出血性疾病,其發病率高,為(50~80)/10萬人[1];及時有效清除血腫解除腦組織受壓,減輕腦組織損傷是治療的關鍵。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對51例HICH患者根據不同病情采用了不同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效果較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51例,男32例,女19例;年齡33~72歲,均有明顯高血壓病史,病史1~16年。均在發病3h內入院,手術均在發病1~48 h進行。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關于腦出血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證實。
1.2 影像學檢查 入院后均急診行顱腦CT檢查,其中基底節出血32例,丘腦出血3例,腦葉出血9例,血腫破入腦室7例。本組患者出血量30~130 ml。
1.3 方法 根據患者入院時的臨床表現、血腫的部位及出血量綜合判斷。27例患者血腫部位較深,血腫量30~60 ml,且無瞳孔大小變化,采用主體定向血腫穿刺抽吸+置管尿激酶溶解術;8例患者皮層下出血,則行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9例病情較重,出血量>60 ml,則采用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去骨瓣減壓。7例破入腦室者則行腦室外引流術,配合尿激酶沖洗、夾閉、引流。
本組51例,存活48例,27例主體定向血腫穿刺病例痊愈18例,致殘7例,死亡2例,8例小骨窗血腫清除均痊愈;9例大骨瓣血腫清除,痊愈4例,致殘4例,死亡1例,7例腦室外引流痊愈4例,致殘3例。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治療手段及檢查方法的不斷改善,HICH患者能得到手術治療機會逐步增多,不僅手術適應證范圍增大,手術救治成功率隨之增高,高血壓患者的預后明顯改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作者通過51例患者的救治,體會到:只有嚴格掌握手術適證、很好地選擇手術方式、把握手術時機和做好術后處理才是治療HICH成功的關鍵。
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有關HICH的手術指征,各家掌握差別比較大,筆者根據處理本組病例的體會總結如下:對于出血部位較淺,以及大腦部位出血量>30 mL,小腦部位出血量 >10 mL,血壓控制在180/100 mm Hg以下,血腫破入腦室并形成鑄形的,以及腦水腫嚴重出現腦疝的患者,均優先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時機的選擇,作者體會:在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的情況下,盡早手術;在發病6 h內超早期或者1~3 d內早期清除血腫,減輕壓迫,使繼發腦水腫、腦缺氧大大減輕,使處于半暗區帶的神經細胞能夠恢復,有效保護殘存的神經功能,才能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質量。早期需手術者,說明出血量大,急需清除血腫減壓,此類患者如不及早清除血腫減壓幾乎無生存機會,所以從挽救生命的角度出發,應積極手術治療。另外根據腦出血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也應在繼發損害發生前采取措施,阻斷出血所造成的惡性循環,這也是早期手術的依據。
選擇良好的手術方式,根據患者來院時的臨床表現、血腫的部位及出血量綜合判斷,采用不同的方式。對于意識障礙輕、血腫量30~60 ml、無腦疝者,對血腫部位深、年老體弱者適宜采用立體定向血腫穿刺引流術+置管尿激酶溶解術。對于皮層下出血宜采用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對于腦深部出血、出血量較大、腦水腫嚴重、有腦疝形成者,適用于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術中應爭取徹底清除血腫,以求最大限度解除對腦組織的壓迫,但對少數大血管附近與出血部位粘連緊密的凝血塊應予保留,以免造成大出血。對活動性出血以電凝燒灼或明膠海綿壓迫止血。對于腦室內出血和血腫破入腦室者,宜用腦室外引流,可以減輕腦血管痙攣程度,并避免腦室系統阻塞而引起腦積水的發生,也常規應用尿激酶溶解血塊,做好術后處理盡早行氣管切開和呼吸機輔助呼吸,保持良好的氣道,防止呼吸功能不全和衰竭;嚴格控制血壓,保持血壓穩定,是防止術后再出血的關鍵;早期進行腦血管痙攣治療;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預防和早期處理消化道、肺部、泌尿系、心臟等并發癥;術后營養支持治療:必要時復查頭顱CT。
總之,外科手術治療HICH,具有迅速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減輕腦組織損傷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死率,致殘率等優點,只要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把握好手術時機,選擇個體化的手術方式,能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質量,追求患者利益的最大化。
[1]王忠誠.神經外科學.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864-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