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秀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為中樞性眩暈,因該病發病突然,頭暈,視物旋轉,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已成為急診內科常見病。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筆者運用醒腦靜聯合西藥治療本病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門診及住院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和對照組。觀察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45~82歲;病程2 h~7 d;合并高血壓病15例,頸椎病14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4例。對照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47~83歲;病程2.5 h~9 d;合并高血壓病17例,頸椎病15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5例,2組患者一般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病例選擇參考《臨床神經病學》有關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診斷標準:①年齡40歲以上。②符合腦血管病發病規律。③反復發作性眩暈、嘔吐。④一側或兩側肢體感覺障礙、無力或共濟失調。⑤腦彩色多普勒(TCD)檢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⑥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眩暈。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倍他司汀注射液20 mg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或25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次/d,胞二磷膽堿注射液0.5 g加入1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或10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醒腦靜注射液20 ml(云南大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53021640),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或25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次/d,2組療程均為10天。2組中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及冠心病者,均予降壓、降糖及冠心病二級預防治療。
參考《中藥新藥治療眩暈的臨床指導原則》標準。①治愈:眩暈等癥狀消失,TCD顯示椎基底動脈基本正常,②顯效:眩暈等癥狀明顯減輕,頭稍有昏沉或頭暈、目眩輕微,不伴自身及周圍物體旋轉感,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TCD顯示椎基底動脈供血明顯改善。③有效:眩暈等癥狀減輕,僅伴有輕微自身及周圍物體旋轉感,生活和工作部分受影響,TCD無明顯改善。④無效:眩暈等癥狀無改善或加重,TCD與治療前相同。
觀察組40例,治愈9例,顯效20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5%,對照組40例,治愈7例,顯效12例,有效1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2.5%。兩組療效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中,兩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好發于中老年人,其病理基礎為腦動脈硬化及頸椎退行性病變導致腦血液循環障礙,從而引起的缺血性腦病。本病病情易反復發作,嚴重者可引發腦卒中。醒腦靜注射液是由傳統中藥經現代科學加工而成的中藥注射液。主要由麝香、冰片、梔子、郁金等中藥組成,麝香性辛溫香竄,開竅醒神;郁金芳香走竄,行氣開郁;梔子清熱除煩,涼血降火;冰片回蘇開竅,能引藥直達腦部。諸藥配伍具有開竅醒腦、安神定志、涼血行氣、清熱解毒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醒腦靜注射液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護腦細胞的超微結構,興奮大腦皮質,增強腦細胞營養,改善腦細胞代謝,提高腦細胞活力,促進腦功能的恢復[1]。改善大腦血液供應[2]還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認識、記憶、操作、計算和日常生活的能力[3]。
本臨床觀察表明,在傳統西藥胞二磷膽堿及鹽酸倍他司汀基礎上加用醒腦靜注射液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療效好,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1] 胡國強,田菲,李平,等.醒腦開竅針法對腦缺血及再灌注家兔腦自由基病理學超微結構的影響.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6,8(1):57,62,封 2.
[2] 李愛民.醒腦靜注射液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觀察.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7(5):593-594.
[3] 張祥麟,張文秀,高仲樓,等.醒腦靜治療血管性癡呆38例.陜西中醫,2003,24(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