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喜榮 王媛媛 王種德
個案報道 Geanbaodao
注射用英夫利西單抗引起繼發性青光眼1例
趙喜榮①王媛媛①王種德①
英夫利西單抗; 關節炎; 青光眼
注射用英夫利西單抗是抗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人鼠嵌合型單克隆抗體,能與TNF-α的可溶形式及跨膜形式高度結合,抑制TNF-α與p55/p75受體的結合,從而使TNF-α失去活性[1],是一種新的生物制劑。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克羅恩病、強直性脊柱炎和銀屑病關節炎等[2-4],它不僅可以減緩病情進展,還能有效阻止骨破壞,明顯減輕關節炎癥,提高機體功能。本院2007年11月起使用該種藥品以來,發現1例患者出現繼發性青光眼的不良反應,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49歲。主因銀屑病關節炎10年,視力下降2年,加重4月入院。患者曾多次就診于當地省眼科醫院,診斷為“虹膜睫狀體炎”,間斷予以“球后注射激素藥物”等對癥治療,病情改善。后來又自覺雙眼視物不清加重,就診當地醫院,給予“地塞米松注射及青霉素”靜滴治療后,誘發全身皮疹加重,2011年10月19日本院風濕免疫科以“銀屑病關節炎、雙眼葡萄膜炎”收治入院。入院后給予活血化瘀對癥支持、調整并加用免疫抑制控制病情進展,阿托品、百力特點雙眼等治療。經過11 d對癥治療,除胸部銀屑樣皮疹較前無明顯好轉外,全身散在皮疹較前有明顯好轉,脫屑量減少,無腰骶部及多關節腫痛,雙眼視力較入院無明顯變化。2011年11月4日下午給予注射用英夫利西單抗靜脈滴注治療,6日患者突發右眼眼痛,右側眼眶疼痛、憋脹不適,伴上下眼瞼腫脹,結膜充血,雙眼結膜充血,瞳孔對光反射差,伴頭痛惡心等不適。急請眼科會診,查視力,左右眼均為指數/10 cm,眼壓右眼無法測出,左眼壓14.7 mm Hg,右眼球混合充血,角膜霧狀混濁,前房淺,虹膜明顯膨隆,眼底不入。診斷為右眼繼發性青光眼、雙眼葡萄膜炎等。建議甘露醇250 ml靜滴1次,異山梨醇口服液50 g口服1次,原有滴眼液基礎上加用噻嗎洛爾及布林左胺滴眼液點右眼。5天后治療效果不明顯,右眼眼壓58 mm Hg,急轉轉眼科治療。11月11日在局麻顯微鏡下行“右眼小梁切除術+虹膜周邊切除術”,術后給以典必殊、阿托品、托吡咔胺抗炎對癥點眼及其他對癥治療,術后3 d右視力0.04,右眼壓9 mm Hg,術后治療效果良好,右眼眼壓明顯下降。
注射用英夫利西單抗作為一種單克隆抗體,可變區為小鼠蛋白,恒定區為人蛋白序列,當該藥進入人體后,鼠蛋白作為一種異體蛋白,會引發抗原抗體反應,引起一系列的過敏反應[5],參考藥品說明書國內有引起角膜炎、國外有引起視神經炎和中毒性視神經病的報道,但是未見引起繼發性青光眼的報道。特別是本例患者本身患有雙眼葡萄膜炎,用藥后引起繼發性青光眼,使原有疾病加重,需要進一步手術治療。因此,建議臨床使用該藥時,首先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的評估,其次在輸注過程中要嚴格按照要求調節輸液速度,以10 ml/h開始,調節滴速1次/15 min,以倍增法加速,至輸液60 min時,可調節滴速至150 ml/h,90 min后再加速至250 ml/h[6],輸注過程中和輸注完畢后都要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特別是對過敏體質和自身患有眼科疾病的患者,更要加強護理和提示,一旦發現不良反應,要及時、正確地處理,減少因不良反應給患者帶來的痛苦,確保患者用藥安全有效。
[1] D′Haens D R. Infliximab as disease-modifying therapy[J].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2003, 15(3): 233-237.
[2] 鮑春德. 英夫利西單抗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炎與克羅恩病[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8,27(3):233-235.
[3] 齊兵,施麗,王月.英夫利西單抗治療類風濕關節炎38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22):2693.
[4] Van derHeijde D, Dijkmans B,Geusens P,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fliximab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results of a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ASSERT) [J] . Arthritis Rheum, 2005, 52(2): 582-591.
[5] 喻燦球,許素清.注射用英夫利西單抗致過敏反應1例[J].護理研究,2010,24(5A):1212.
[6] 翁雪玲,張海嫦,陳燕.臨床輸注英夫利西單抗不良反應的預防及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1B):57.
10.3969/j.issn.1674-4985.2012.23.063
①解放軍264醫院 山西 太原 030001
趙喜榮
2012-04-26) (本文編輯: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