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麗
1.1 一般資料 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脊髓損傷患者296例,其中頸脊髓損傷204例(69%),胸腰段脊髓損傷92(31%),其中18例頸脊髓損傷患者于術后2~7 d后因病情加重放棄繼續治療,5例死亡外,其余273例住院時間30~120 d,平均56 d,均完成了膀胱功能訓練。
1.2 康復訓練方法 患者入院時,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問診和全面體檢,評估內容包括患者脊髓損傷平面及損傷程度、患者膀胱功能及排尿方式、患者及家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對膀胱功能康復的期望值、患者家屬的態度及合作程度等。根據損傷的不同時期采取相應的康復訓練方法。
2.1 了解尿潴留發生原因 脊髓損傷對膀胱功能的影響主要是:脊髓休克期膀胱處于無反射、無收縮狀態,括約肌張力仍然存在,主要表現為尿潴留,主管排尿的神經反射中樞位于脊髓圓錐內,脊髓圓錐以上脊髓損傷的截癱患者由于尿道外括約肌失去上神經元控制,處于收縮緊閉狀態,進而造成尿液排放受阻性尿潴留;脊髓圓錐損傷的患者則是因為骶髓低級中樞部受損,反射弧被中斷,膀胱處于失神經支配狀態,使其充盈感受刺激消失,逼尿肌過度伸張無力,進而導致殘余尿量不斷增加引起尿潴留。
2.2 心理護理 脊髓損傷患者早期心理壓力很大,常常擔心自己不能恢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甚至有部分患者滋生輕生的念頭。因此作為醫護人員,應當給患者詳細解釋病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必要時讓治療成功者現身說教,以減輕患者煩躁、焦慮情緒,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樹立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2.3 選擇正確的尿液引流方式
2.3.1 留置尿管持續引流 脊髓損傷后膀胱的護理目的是使膀胱恢復貯存及排尿功能并具有良好的尿流動力學性能,以保證不對腎功能產生威脅。對所有患者于受傷后1周內均采取留置Foley尿管持續引流尿液。護理過程中應嚴格無菌操作,選擇密閉式引流方式,保證尿管的持續通暢,尿袋外口不接觸地面,確保尿袋的位置一定低于膀胱,避免倒拿尿袋,防止尿液逆流而增加污染機會。
2.3.2 留置尿管間歇性開放 留置尿管1周后,對圓錐以上脊髓損傷的患者開始夾閉尿管,定時開放,行膀胱功能訓練。夾管時間根據患者攝水量及輸液情況而定,攝水量多則縮短夾管時間,輸利尿劑期間則開放尿管,1 h后夾閉,日間2~4 h開放1次,夜間10:00夾管至次晨06:00開放,亦可根據患者膀胱膨隆或尿意狀況決定是否開放。
2.3.3 間歇性導尿 間歇導尿是脊髓損傷患者最常用、最安全的膀胱引流方法,無張力性膀胱或逼尿肌反射低下同時又有足夠的膀胱容量是最佳的適應證[1]。本組所有脊髓圓錐損傷患者,在傷后1周臨床停止大量輸液后進行,由護士在嚴格無菌操作下完成整個導尿過程。控制患者每日飲水量在1500~2000 ml,每次導尿前讓患者先做自行排尿動作,進行排尿意識訓練,并教會患者或家屬尋找到反射性排尿的“扳機點”。
2.3.4 尿袋更換與膀胱沖洗問題 多次開放尿管與尿袋的連接口,有增加逆行感染的機會,故尿袋不要勤換,5~7 d更換1次即可。膀胱沖洗會破壞密閉的引流系統,成為細菌侵入的一個途徑,如不能確保沖洗過程的無菌狀態,盡可能少用或不用。
2.3.5 停用尿管的時機 患者出現自發性排尿反射后,膀胱殘余尿100 ml或為膀胱容量的20% ~30%以下時,可停用留置尿管。
脊髓損傷后尿潴留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也給護理上帶來很多麻煩,尿潴留若不及時插尿管進行尿液引流,將會使膀胱過度充盈,低張性擴大,最終造成無力膀胱;若插尿管放任引流,則會引起膀胱內腔過小,容量減少,最終導致膀胱攣縮,針對脊髓損傷不同時段、部位和程度,采取不同的導尿方式和護理措施,盡早建立了膀胱功能的自律性和反射性,使其形成規律排尿,不實行或少實行導尿,減少殘余尿量及并發癥,盡可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牟巖,王紅.脊髓損傷病人膀胱功能障礙的治療與護理現狀.護理研究,2006,20(2A)29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