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
現在患病的人很多。由先進儀器所檢測出的病名層出不窮,越來越復雜。血管變粗或變細,血管受壓迫、堵塞等等。令許多人身心疲乏,不知所措。許多大夫也感到無從下手,所以只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此傷彼。更有甚者,干脆一句話手術動刀吧!哪痛割哪,哪塊影像不清,割開看看,隨之摘膽、換腎、“修理血管”等。把有生命的人體當成機器部件,拆來拆去。忽視人體內外是兩個世界,感觀不一樣的區別,由此造成許多人致殘、致死,慘象已極。這都是亂診亂治,不循醫理的結果。所以古人講,有許多病死于病者少,死于醫者多。而今天我們可以說,許多病死于病者少而死于儀器亂診亂測多。人體是個生命,行、走、坐、臥、喜、怒、哀、樂都有瞬息萬變之差,我們不能做“刻舟求劍”而忘記船動水流之誤的傻事。儀器只測得一時一刻之假象,而氣動血流無時無刻都在改變人體御敵的適應性和防御性。所以我們不能全靠儀器去看病,更不能一個普通感冒的頭痛也去做“CT”、“彩超”或化驗所有數據。要講一講生活常識、醫學常識,要講醫理,不能去做醫盲。
什么是醫理,就是治病的道理。就是說一切要弄清道理去下藥、去治療、不能胡來。那么在眾多復雜的病類中,如何去辨清、去應對、去下手呢?中醫理論講過“八鋼”,講過“八法”,也講過“七方”等。這是理論上的明示。怎樣能體現和應用于實際中呢?(特別是初學者)也就是說怎樣才能最簡單最明了去做對呢。我們說只有一點,那就是說,遇到什么病,在用藥、飲食或方法時,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蒙蔽。更不要做破壞性的治療。重要的是先不要傷胃氣,要保存胃氣,進而提高體質,這也是保存患者的生存條件和權力。有了胃氣的正常,才能保證其他臟腑的正常。有了臟腑的正常,才能保證四肢及氣血的旺盛,才有納谷、飲食、大便、氣色的正常恢復。否則,一切治療和用藥都是徒勞和加重的。什么是胃氣?就是脾胃的納谷能力,也是人們攝取飲食和營養的能力,也是人們能否生存的體現。中醫有句話“納谷者昌,絕谷者亡”。胃氣不可傷不可亡,傷了胃氣治病時就要先扶胃氣。一切疾病治療的失敗,都與破壞胃氣有關,有許多是由破壞胃氣開始,而又由破壞胃氣而告終。
我們常說“三軍一動,糧草先行”的道理。對于治病,道理是一樣的。“藥品一動,胃氣先扶”,尤其是久虛患者,危重患者,以及癌癥患者,在治療上也首先要考慮,如何保存胃氣。在用藥上不要破壞胃氣,不要斷患者的糧道,也就是說不要因用藥而引起嘔吐、反胃、惡心的反應發生。遇到吞咽困難,胃氣被傷的患者,用藥和飲食時由點點送入,到半勺、一勺、由少至多,使其恢復。患者越是危重越是不能輕舉妄動,傷其胃氣。有時靜觀其變,比亂用藥、用錯藥、要好得多。如果靜觀其變的時間都不給,那么任何傷及胃氣的做法,都往往導致其加速滅亡。所以說,一切病癥的能否恢復最終都取決于胃氣的恢復、體質的恢復。有個別因誤服毒物,傷及脾胃需服吐藥或洗胃時,過后也要大補胃氣以補體虛,這就是治病的宗旨和大法。
縱觀今天醫務界一些人的做法,恰恰相反。中醫大夫盲目的“活血化瘀”西醫大夫無休止的“消炎排毒”與久病成虛的醫理、年老體弱的現實于不顧,用的全是傷胃氣的藥,不把胃氣好壞和反應當回事,什么破壞胃的藥都敢用,患者服上藥和掛上點滴,惡心、嘔吐、眩暈不斷出現,隨之血壓升高,肌酐、尿素氮等數據都急劇改變,血糖也隨之上升,就此又降壓、又透析、又打胰島素,越治病癥越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先斷了糧道,傷了胃氣引起四處告急。在臨床上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能吃能睡,在單位的偶然一次體檢中,無中突有的查出這個癌那個癌,一經放化療、透析,服抗癌藥或手術后反胃、嘔吐、惡心接連出現,最后大小便失禁,頭發脫落,舌苔喪失。這說明整個新陳代謝都遭到了破壞,整個生存都已受到了威脅,如果這樣還在注重于各種數據的高低合不合乎標準,還有什么現實意義。我們說沒有整體的正常哪有局部的恢復;沒有胃氣的正常哪有五臟六腑的正常,局部的各項數據和指標能標準么?諸如血糖、血壓、尿素氮、肌酐、癌細胞等,都不可能正常,用某些藥物強行使其正常,只能是假象。這些數據其實就是體質的象征,只有體質的正常,他們才有可能真的正常。有時體質正常他們也有可能不正常,因為人們的飲食:酸、甜、苦、辣,人的情緒:喜、怒、哀、樂都會隨時影響到它。這里面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會誤導許多人,怎能單憑這些數據看病呢?所以我們說,血壓也好、血糖也好、肌酐、尿素氮、癌細胞等等,不是單純靠藥物降下來的,而是靠體質上來自動回來的,否則用某種藥即使降下來了,體質沒上來,胃氣沒恢復,也是假的,暫時的。一旦停藥馬上又卷土重來,比原來還高。不抓體質建設,不輔助胃氣,只講測試、觀察數據高低,就好比被困城內,里無糧草,外無精兵一樣,還在相信各種勝利捷報那能是真的么,這種只研究數據不正視現實的做法,造成了患者性命垂危。這不是得了該死的病,而是遇到了治病于死的治法和理論。舉個例子像“阿昔洛韋”抗病毒藥,說明書上標明常見的不良反應惡心、嘔吐、腹瀉,少見的不良反應腎小管堵塞、尿素氮和肌酐升高,偶可發生腎衰竭并死亡。又如“甲硝唑”說明書也寫道常見不良反應惡心、食欲減退、嘔吐、腹瀉、頭痛、眩暈。還有其他諸如此類的藥物,副作用很多。一些人都不加思索的經常服用,包括病情危重的患者也敢用,這能叫治病嗎?這叫害病。它傷人胃氣,傷人體質,最終要人命。
所以無論什么病,最終胃氣不保,其病難愈。就拿目前流感來講,重要的不是病毒問題,而是自身免疫力問題。這就是說,沒有體質的強盛,病毒隨時都可以在你身上發生。本來不是病毒的東西,在體虛的人面前也可以成為病毒。如果你若以傷害體質代價,去殺病毒那么就適得其反,受害的先是你體質。越殺人體就越虛,病毒越頻發。從而引發起許多病癥。人體為什么虛,免疫力哪去了?平時亂用傷體藥的結果。有病不可怕,怕的是不知理,不知如何保護自己,不知如何避免傷害體質的藥物入身。所以說鑒別病情的治療好壞,是加重還是減輕,最終要看胃氣是存是亡,體質是升是降。
五千年的中醫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治病食糧,也為我們構筑了一道驅病養生、遠離病毒的堅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