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苑
隨著我國逐步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老年髖關節疾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髖關節疾病已越來越多地成為影響老年患者生活質量的因素之一,同時醫學技術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老年患者選擇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來治療疾病,因此做好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工作就顯得至關重要。我院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47例,通過采取科學、正確的護理方法及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患者均取得預期的治療效果,現將護理總結報告如下。
本組病例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齡60~86歲,平均年齡76歲,髖關節骨性關節炎9例,股骨頭缺血壞死7例,股骨頸骨折27例,股骨粗隆間骨折4例。其中合并高血壓11例。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大部分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都對手術擁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懼,老年患者更為嚴重。追根究底就是患者對手術的方法和療效都不了解,對人工關節材料和原理了解也不足,老年患者這種情況更為普遍,而且對于髖關節置換術的安全性以及治療效果所顯示的信心不足,老年人身體素質差,自身多伴帶有其他疾病,因此心理負擔及壓力極大。所以手術前護士首先要耐心地向患者講解手術的目的、方式、人工髖關節的材料等相關知識,請科主任或資深醫師在查房時向患者介紹人工關節的功能及手術的安全性,同時介紹病房里已做手術康復的患者現身說法,使患者能夠消除術前的恐懼心理,獲得足夠的信心,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
2.1.2 術前宣教 術前的健康教育知識十分重要,因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宣傳工作相對較晚尤其是在基層中,人們對于這類手術的知識以及康復訓練知識的掌握極其有限。因此,制定詳盡的健康教育知識宣傳計劃,醫護人員應采用書面或者床旁示范的形式,讓患者了解手術的目的、方式、術前應注意的事項及康復訓練的目的和重要性。讓患者學會術后應放置的體位,助行器及拐杖的使用等。
2.2 術后護理
2.2.1 飲食護理 由于老年人腸道吸收功能較差,加之術后為了減少大小便帶來的麻煩,以致節制飲食,易引起營養不良,營養不良可導致骨折愈合緩慢,甚至不愈合。因此護士應鼓勵患者多進食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并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增強抵抗力,促進傷口愈合。多吃青菜、水果、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便秘。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注意合理飲食。
2.2.2 密切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持續低流量吸氧及心電監護,觀察患者意識情況、尿量,保證尿量≥30 ml/h。對患者T、P、R、BP、SpO2進行動態觀察,發現異常及時報告處理。保持引流管道通暢和負壓狀態,嚴格無菌操作,防止引流液反流,觀察、記錄引流液的性質、量、顏色,如引流量超過200 ml/h,立即通知醫生予以處理。
2.2.3 做好基礎護理 保持口腔清潔,鼓勵患者有效的咳嗽并深呼吸,協助患者拍背及咳痰,必要時霧化吸入,防止墜積性肺炎的發生。導尿期間保持會陰部清潔,多飲水預防泌尿系統感染。
2.2.4 疼痛護理 術后1~3 d內,患者疼痛較劇,而老年人對疼痛的耐受力較差,我們應及時采用藥物止痛措施,注意對原發疾病癥狀的觀察,防止引起并發癥的加重,如血壓升高、心率增快,甚至胸悶、氣促等。
2.2.5 體位護理 髖關節置換手術后,特別是早期患者的體位十分重要,護理稍有不慎、患肢的錯誤活動、錯誤的搬動等,都極易致關節脫位。搬運患者時,應有專人保護髖關節,避免牽拉肢體造成脫位。患者的患肢一般應保持外展30°中立位,兩下肢間放置梯形墊,術后給患者穿丁字鞋固定,以防止髖關節內收、外旋及屈髖。術后1 d床頭搖起,取平臥位,髖關節屈曲不超過不超過30°,1周內不超過70°。側臥位時兩腿之間應放置普通枕或者外展枕以保持患肢外展位,避免髖關節屈曲45°~60°。如發現肢體短縮,應馬上報告醫生,并攝片檢查是否脫位。
2.3 預防并發癥護理
2.3.1 深靜脈血栓的預防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DVT)總發生率為47.1%,全髖關節置換術后DVT發生率為40%[1]。DVT發生可發生于術后數天內,高峰期在術后1~3 d內。早期DVT常為手術創傷所掩蓋,加之臨床對其認識不足,醫護人員未予重視,往往發現已是晚期,故應該加強觀察,盡早發現。術后密切觀察下肢血運、腫脹、疼痛情況,每日做1次小腿腓腸肌的捫診檢查。鼓勵和指導患者術后2~3 d開始進行術肢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及踝關節的主動屈伸運動,并按照醫囑使用抗凝藥物,預防血栓的發生。
2.3.2 感染的預防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感染,是一種嚴重并發癥,它是造成髖關節置換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做好預防是取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成功的重要環節[2]。預防護理措施:術前應用抗生素預防手術感染,在術前1 h和麻醉誘導期通過靜脈途徑使用抗生素是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最好時間[3];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傷口局部及患肢活動情況,警惕傷口感染的發生;保持術區敷料清潔、干燥,如有滲血及時更換;傷口放置引流管時,保持引流管的通暢,引流瓶放置位置低于傷口水平。觀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質及傷口敷料滲出且做好記錄;遵醫囑術后全身使用抗生素。
2.3.3 預防壓瘡的發生 老年患者因為皮膚干燥,外周血供差,亦很容易出現壓瘡。因此保持床鋪平整、干燥、清潔,使用氣墊床,鼓勵患者做抬臀運動,以減少骶尾部的壓力,使壓瘡的發生減少。
2.4 出院指導 指導患者和家屬掌握出院后的康復計劃,日常生活中避免坐矮凳及交叉雙腿、盤腿、單髖負重,使用加高坐廁,防止身體前傾,髖關節屈曲不超過90°[4],3個月內避免患側臥位,避免髖關節內收內旋。術后3個月可棄拐行走,棄拐時用手杖,避免患髖下蹲,盡量不單獨活動,避免一切關節受壓活動,肥胖者指導減肥。改善家居環境以防跌倒。要求患者分別于術后三個月、六個月和一年后進行復診,如果患者發現不適癥狀應及時赴醫院就診。定期進行電話隨訪,指導、了解患者康復情況。
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有效治療髖關節疾病,緩解疼痛和重建髖關節功能的最好治療方法。術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均有提高。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臨床上更多高齡患者髖關節置換術會增多,如何使患者盡早恢復傷前的功能和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治療及護理內容。老年人身體機能都在減退,并伴有很多其他疾病,因此通過科學護理方法、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耐心細致的護理,正確康復指導,減輕患者痛苦,預防術后并發癥,縮短治療時間,減少醫療費用。使患者盡快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
[1]朱建英,葉文琴.現代創傷骨科護理學.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324.
[2]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2104-2105.
[3]寧寧.骨科康復護理學.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81.
[4]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