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順貴 洪旭初 葉 玲 林敏芳 林勁榕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4)
急性肺損傷(ALI)是由嚴重感染等因素引起的以肺泡毛細血管膜損傷為主要病理改變的急性、進行性呼吸衰竭,其本質是炎癥反應失控。中醫學認為ALI的主要病因病機在于邪毒內侵、火熱壅肺、肺氣不利、氣滯血瘀,“熱、毒、瘀”是其病理要素。據此確立清熱解毒化瘀的治法可以直中ALI的病機核心,有望取得較好的抗炎效果。為此,本研究觀察了清熱解毒化瘀法對ALI患者炎癥反應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收治急性肺損傷患者60例,均符合急性肺損傷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APACHEⅡ評分)比較見表1,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即抗感染、呼吸和循環支持、氧療、調節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營養支持及對癥處理等。治療組在上述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清熱解毒化瘀方:穿心蓮20 g,苦參15 g,川芎10 g,丹參15 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或鼻飼。兩組均以7 d為1療程。
1.3 觀察方法 于治療前及治療后7 d晨取空腹靜脈血,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及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NF-α、IL-1β水平比較 見表2。結果示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TNF-α、IL-1β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均顯著降低(P<0.05或0.01),治療組降低程度大于對照組(P<0.05)。
表 2 兩組 TNF-α、IL-1β 水平比較(ng/L,±s)

表 2 兩組 TNF-α、IL-1β 水平比較(ng/L,±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組 別 TNF-α IL-1β治療組 治療前 243.23±35.99 17.15±5.08(n=30) 治療后 206.90±36.42**△ 11.70±4.33**△對照組 治療前 245.60±28.48 16.85±4.04(n=30) 治療后 225.73±29.89* 13.94±4.08**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MDA、SOD水平比較 見表3。結果示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MDA水平與治療前比較顯著降低(P<0.05),治療組降低程度大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SOD水平與治療前比較顯著升高(P<0.05或0.01),治療組升高程度大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MDA、SOD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MDA、SOD水平比較(±s)
組 別 MDA(mmol/L) SOD(mU/L)治療組 治療前 4.52±1.85 102.87±30.97(n=30) 治療后 3.42±1.66*△ 129.72±31.59**△對照組 治療前 4.95±1.42 100.09±27.04(n=30) 治療后 4.23±1.37* 114.83±24.19*
ALI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種肺內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以進行性呼吸困難和頑固性低氧血癥為臨床特征的危重癥。嚴重感染敗血癥、創傷、休克、中毒、大量輸血、體外循環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均可導致ALI,而以嚴重感染最為常見。ALI的發病機制十分復雜,涉及的環節和受損的靶細胞多,其中炎癥反應失控是本質,而過度炎癥反應所介導的肺泡毛細血管膜損傷是該病的主要病理特征[2]。雖然目前對ALI發病的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機制有了較深入的研究,但臨床治療仍未取得明顯進展,即使給予炎癥因子單克隆抗體、炎癥介質拮抗劑和受體阻滯劑等特異性抗炎治療,療效亦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ALI發病過程中活化的炎性細胞及其釋放的炎癥因子構成了復雜的 “炎癥網絡”,單純阻斷“炎癥網絡”中的某一點難以有效阻止炎癥反應的進展。因此,理想的防治策略應具有多時相、多環節和多靶點特點,中醫學整體辨證觀和中藥復方廣泛的藥理作用為實現該策略提供了條件。
根據呼吸頻數困難等臨床表現,中醫學將ALI納入“暴喘”、“喘脫”等范疇,認為其病因病機在于“邪毒”外襲,正氣抗邪,邪正相爭,陽勝則熱,熱毒相合,入里犯肺,肺失清肅,臨床表現為發熱、氣促、脈數等“火熱亢盛”的證候;火熱亢盛,上炎壅肺,進而導致肺失治節,肺氣不利,氣不行血,氣滯血瘀,出現唇甲紫紺,面青舌暗等“瘀血內停”的臨床征象。由此可見,ALI的中醫病因病機演變可歸納為邪毒內侵、火熱壅肺,毒犯衛氣的早期階段,以及肺氣不利、氣滯血瘀,熱入營血的中晚期階段,病理要素在于“熱、毒、瘀”。據此確立清熱解毒化瘀的治法可以直中ALI的病機關鍵,清熱解毒主要作用于ALI病程的早中期,重在抑制炎癥反應,而活血化瘀則主要作用于ALI病程的中晚期,偏于保護肺微循環[3]。聯合運用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治法具有協同調控“炎癥網絡”和多時相、多環節、多靶點干預ALI病理損害的特點。
為此,本研究清熱解毒化瘀方中穿心蓮和苦參性味苦寒,清熱解毒力強,是清熱解毒的常用藥;川芎和丹參功專活血化瘀,是活血化瘀的代表藥。藥理學研究表明,穿心蓮內酯可下調TNF-α誘導的ICAM-1表達,從而抑制多形核白細胞與肺微血管內皮細胞黏附[4];氧化苦參堿能抑制TNF-α、IL-6和IL-8等致炎細胞因子的產生[5];川芎嗪能抑制多形核白細胞的肺內聚集,減少白三烯及血栓素A2的生成,改善肺循環,促進肺損傷愈合[6];丹參能降低內毒素血癥早期多形核白細胞黏附分子的表達及血漿TNF-α的水平,改善微循環及減輕組織病理損傷[7]。諸藥合用,兼具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雙重功效。本研究顯示,ALI患者加服中藥治療后,血清TNF-α、IL-1β和MDA水平下降程度較西醫常規治療者顯著,血清SOD水平提升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表明,清熱解毒化瘀法可抑制ALI患者前炎癥因子的釋放,調節氧化和抗氧化平衡,有助于減輕炎癥反應。
[1]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2006)[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7,16(4):343-349.
[2]錢桂生,陳旭昕.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0,5(6):460-463.
[3]肖光華,吳敏,宓越群.急性肺損傷中醫病機及治法探討[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10):80-82.
[4]劉國生.穿心蓮內酯抑制腫瘤壞死因子誘導的ICAM-1表達上調[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9,21(2):41-42.
[5]黃秀梅,李波.氧化苦參堿對TNF-α、IL-6和 IL-8的影響[J].中成藥,2003,25(11):903-906.
[6]唐召力.川芎嗪注射液對實驗性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動物模型的保護作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10):2535-2538.
[7]趙燕,尹毅,呂曉菊,等.丹參對內毒素血癥早期中性粒細胞-內皮細胞黏附作用的影響[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04,35(3):3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