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輝
(江蘇省第二中醫院,江蘇 南京 210017)
筆者近年來應用艾灸關元、中脘穴結合針刺治療腦梗死后偏癱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59例患者均來自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江蘇省第二中醫院針灸科門診及病區患者,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并經影像學確診;病程在2周以上(處于腦梗死恢復期或后遺癥期),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其資料見表1。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n)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治療,主穴:風池、百會、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太沖。配穴:八邪、八風、后溪、風市、豐隆、陰市、懸鐘;言語障礙加啞門、廉泉、通里。每次取12~15穴,選用毫針針刺1~1.5寸,在得氣的基礎上依據不同的虛實證型,施以相應的提插捻轉補瀉手法;留針30 min,每日1次。治療組在針刺基礎上加用艾灸關元、中脘穴治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距離穴位皮膚2~3 cm處進行熏灸,視患者的承受度,調節艾條與患者腧穴的間距,使穴位皮膚泛紅而不灼傷為度,每穴30 min。以上治療每周5次,10次為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1]痊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91%~100%,癥狀及陽性體征消失,基本能獨立生活,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18%~45%,生活需要幫助。無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或增加18%以內,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變。惡化: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增加在18%以上,癥狀加重。臨床總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日常生活能力采用修訂的Barthel指數評定。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用秩和檢驗;采用t檢驗與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均明顯降低(P<0.01),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組 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29 23.24±12.23 14.93±9.46*△對照組 30 18.20±9.21 10.80±5.32*
2.2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均明顯升高(P<0.01),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s)
組 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29 37.07±27.53 71.55±20.14*△對照組 30 35.00±23.08 55.33±28.50*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痊愈0例,顯著進步8例,進步18例,無效2例,惡化1例,對照組痊愈0例,顯著進步3例,進步17例,無效7例,惡化3例。由于樣本數量的限制未作統計學處理,但數據仍似可提示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腦梗死后偏癱屬于中醫學“中風”、“偏枯”等范疇,多發于中老年人,其病機為素體氣血虧虛,臟腑功能失調,加之飲食不潔、情志過勞、勞倦內傷,導致氣血瘀阻、痰熱內生,氣血痰瘀痹阻于腦脈而發?。?],本病以“元氣虧虛”為本,以“痰瘀痹阻”為標。
艾灸的治病機理:一是艾葉辛溫走竄,能通達諸經,溫散寒邪、溫通經絡;二是艾葉秉承自然界陰陽之氣,屬體陰而用陽之物,可調和人體陰陽;三是艾葉溫中有補,既能回陽救逆、溫陽補虛,又能消瘀散結。灸法的作用是由艾灸燃燒時的物理因子和藥化因子與腧穴的特殊作用、經絡的特殊途徑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綜合效應”[3]?,F代研究表明,艾灸能有效地改變血液高濃、黏、凝、聚狀態,可以顯著調整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紅細胞剛性指數和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這將有助于改善腦梗死患者機體組織紅細胞的微環境,使組織細胞的血供、氧供有明顯提高,從而使機體器官生理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4-5]。
關元在《內經》中有“下紀”、“三結交”之稱?!督浹ㄡ屃x匯解》認為其是“元陰元陽交關之處,穴屬元氣之關隘,故名關元”。元氣為溫煦五臟六腑,推動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而關元穴為真元之根、元氣之關隘。《扁鵲心書·住世之法》認為“中風病,方書灸百會、肩井、曲池、三里等多無效。此非黃帝正法,(若)灸關元五百壯,(則)百發百中。中風者,乃肺腎氣虛,金水不生,灸關元五百(大)壯(必愈)”。充分說明了關元穴于人機體的重要性。中風日久,以氣虛血瘀者多見,灸關元,補元氣,以奏益氣活血之功。中脘,穴名最早見于《甲乙經》,別稱上紀。屬任脈,為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中脘為胃之募,腑之會,可用治一切腑病,尤以胃的疾患為先,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概而言之,中脘穴具有補中氣、理中焦、健脾化痰、化滯和中之功。腦梗死致病因素之一就是“痰”,重灸中脘穴對治療腦梗死必有重要意義。通過艾灸關元、中脘后,能起到補先后天之氣,強生化之源,補益陽氣,疏通經絡,加強機體氣血運行,促進臟腑功能,使機體細胞、器官的生理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達到治病目的。艾灸與針刺結合針對患者生存、生活質量差和復發率較高的特點治療,能達到多方改善或消除癥狀,提高臨床治愈率,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
[1]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內科雜志,1996,12(6):379-380.
[2]郭明冬,李建生.腦梗死的中醫病機及臨床研究近況[J].中國中醫急癥,2004,13(1):45-46.
[3]鐘藍.傳統艾灸作用機理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6):46-47.
[4]張英英,趙粹英,王紅英,等.艾灸對老年人血液流變性及紅細胞變形能力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1997,16(3):3-4.
[5]張周良,李斌,劉樹林,等.艾灸對血液流變性影響的研究[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 2004,14(4):55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