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美慶 陳秋婉
(浙江省金華市中醫院,浙江 金華 321017)
術后胃腸麻痹是外科手術后,尤其是腹部手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是由于麻醉影響、手術創傷、炎癥刺激等因素造成胃腸壁肌肉因神經反射障礙而致動力缺乏,引起胃腸內容物排空障礙而出現的以腹脹、腹痛、嘔吐、肛門停止排氣為主要表現的一組臨床癥狀,包括胃潴留和腸麻痹。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可繼發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胃腸道菌群失調、胃腸吻合口瘺等一系列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筆者應用下合穴艾灸加按摩相治療術后胃腸麻痹,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在金華市中醫院外科住院的術后胃腸麻痹患者180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82例;年齡25~83歲,平均67.50歲;胃癌根治術后31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后33例,肝脾破裂修補術后19例,闌尾切除術后29例,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術后42例,直腸癌術后26例。均符合麻痹性胃腸梗阻診斷標準[1],均有腹脹、腹痛、嘔吐、肛門停止排氣的癥狀,體檢見胃腸蠕動減弱或消失。腹部X線檢查可見胃腸積氣,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基礎上,通過癥狀、體征和手術史診斷麻痹性胃腸梗阻。隨機分為對照組、穴位按摩組及穴位艾灸加按摩組各60例。各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3組均予以常規西醫治療護理措施:給禁食、胃腸減壓、補液抗炎、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對癥營養支持治療,鼓勵床上活動。穴位按摩組另予下合穴穴位按摩,穴位艾灸加按摩組采用下合穴穴位艾灸加按摩。穴位按摩,循經遠端取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患者仰臥位,醫者立于患者右側,用拇指指腹平壓各虛穴,并以指揉法、指壓法分別按摩每穴5~10 min。穴位艾灸,穴仍取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患者仰臥位,點燃艾條施灸,每穴灸5~10 min,施灸過程中,隨時詢問患者有無灼熱痛感,及時調整距離,防止患者燒燙傷,一般以感溫熱、皮膚微紅為度。各組治療2 d后評效。
1.3 療效標準 顯效:肛門排氣、排便恢復正常、腹脹消失,腸鳴音正常。有效:排氣增加,少量排便,腹脹減輕。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示穴位艾灸加按摩組療效優于穴位按摩組及對照組(P<0.05)。

表1 各組療效比較(n)
中醫學認為,腹部手術損傷胃腸及全身氣血,由于氣血虧虛,則內不足以運化食物,外不足以抵御外邪,外邪乘虛而入致腑氣不利,出現腹脹腹痛、排便障礙等癥,屬于“腸結”、“關格”范疇[2],病機上屬本虛標實,治法上強調“補正為先,稍佐疏導”[3]。《素問·咳論》曰“治腑者治其合”這里的“合”即指下合穴,是六腑在下肢足三陽經的合穴,是六腑之氣輸注出入的部位。筆者所選足三里為胃經合穴,是治療胃腸腑病之要穴,有扶正增氣、行氣通腑、通經活絡止痛的作用;更是保健要穴,有強壯全身的作用,能調整全身虛弱狀態,增強免疫及防衛功能,對先天稟賦虛弱、后天勞損太過、大病初愈、產后體虛等證均可取用。上巨虛、下巨虛為大小腸經的下合穴,能通調腸腑,行氣通便導滯。諸穴合用,共奏扶正祛邪、通腑消滯、理氣通便、疏經通絡、緩解拘攣之功。
穴位按摩法是中醫經絡學內病外治原理的具體運用,通過按摩穴位,可疏通經絡、通達氣血、調整陰陽,使人體陰陽平衡,氣機順暢。穴位艾灸是以艾絨為主要原料,制成艾條,點燃后在人體某穴熏灸,利用經絡傳導,以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兩者合用,可使患者腸蠕動明顯增強,且灸后病人訴腹中溫熱有氣而感舒適,令大便有力。
因為術后胃腸麻痹大多發生于術后不久,由于手術創口、包扎腹帶等原因,一些患者無法進行腹部、腰部的穴位治療,而位于足陽明胃經上的3個下合穴無疑是比較方便的選擇。本觀察表明,穴位艾灸和穴位按摩足三里穴、上巨虛穴、下巨虛穴,對解決術后胃腸麻痹有較好的療效,且操作簡單、方便、無副作用,患者依從性佳,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的方法。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891.
[2]李乃卿.實用中西醫結合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837.
[3]王純修,王耕.術后腸麻痹治驗[J].河北中醫,1982,2(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