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君 陳迎春 方宏圖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第三人民醫院,浙江杭州311115)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侵犯神經根引起的沿周緣神經分布的群集皰疹性皮膚病,約30%~50%的中老年患者于皮膚損害消退后遺留頑固性神經痛,常持續數月或更久[1],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而目前治療本病中西醫方法 均有,但療效一般。筆者近年運用綜合方法 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余杭區第三人民醫院2007年5月至2011年6月PHN患者58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32~75歲,中位年齡53歲;病程25 d至6個月;發病病位為腰背部13例,胸腹部9例,脅肋部5例,上肢部3例。對照組28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齡29~74歲,中位年齡56歲;病程28 d至9個月;發病病位為腰背部12例,胸腹部10例,脅肋部4例,上肢部2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依據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和1994年國際疼痛學會(IASP)所認定的診斷依據確定:患帶狀皰疹后,局部皮疹結痂后仍持續性長期性疼痛即診斷為PHN。
1.3 治療方法 (1)藥物內服。治療組按照中醫辨證論治分為3型,濕熱阻絡、熱重于濕證(15例)方用龍膽瀉肝湯加味,藥用龍膽草、全蝎各3~6 g,黃芩、生山梔子、澤瀉、生甘草各10 g,車前子(包)30 g,當歸、生地黃各15 g,柴胡、木通各6 g,蜈蚣2條。濕熱阻絡、濕重于熱證(12例)方用五苓散加味,藥用豬苓、澤瀉、白術、茯苓、連翹各15 g,桂枝、全蝎各6 g,蜈蚣2條。氣血虧虛、余毒未盡證(3例)方用補陽還五湯加味,藥用黃芪60 g,當歸、赤芍、紅花、桃仁、川芎、地龍、連翹各15 g,全蝎3~6 g,蜈蚣2條。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對照組用口服維生素B110 mg,每日3次;甲鈷胺片0.5 mg,每日3次;新癀片3片,1日3次。兩組均連服1個月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評效。(2)臍部貼藥。藥用乳香、沒藥、血竭、延胡索各3 g,速效救心丸10粒,研細末,陳醋調膏貼于臍部,每日換藥1次。療程同內服。(3)止痛消炎軟膏外敷合特定電磁波治療器(TDP)照射。止痛消炎軟膏(浙江康恩貝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外敷消腫止痛,即軟膏在紗布上推平,厚度2 mm左右。面積完全覆蓋疼痛部位。紗布外貼上保鮮膜,既可以保持一定的溫度,使藥物持續吸收,又可以防止軟膏受熱揮發。用TDP對準照射外覆蓋干凈毛巾的保鮮膜,這樣可以避免TDP照射溫度過高灼化保鮮膜,又可以使溫度緩慢升高,有利于藥物的吸收。TDP照射的溫度應以患者感覺舒適為準,時間約20 min左右,每日2次。療程同內服藥。方法 (2)、(3)兩組均應用。
1.4 觀察指標疼痛評分采用疼痛直觀模擬標尺法,根據患者的主觀感覺從0~3給疼痛記分:無痛0分,輕痛1分,較痛2分,劇痛3分。
2.1 兩組疼痛分級變化比較見表1。結果 示治療組疼痛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分級情況比較(n)
2.2 兩組疼痛評分變化比較見表2。結果 示治療后疼痛總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疼痛評分變化比較(分,±s)

表2 兩組疼痛評分變化比較(分,±s)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n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302.30±0.350.37±0.12△對照組282.21±0.231.43±0.21
中醫學認為,PHN主要原因其一是濕熱之邪重滯,膠著不化,部分患者雖經治療,濕熱之邪祛除大半,但余邪作祟,凝滯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通則痛。辨證分型為濕熱阻絡、熱重于濕證及濕熱阻絡、濕重于熱證。其二是部分患者因年老病重,氣血不足,濕熱之邪難以清退,局部經絡失養,不榮則痛。又余邪凝滯經絡,不通則痛。辨證分型為氣血虧虛,余毒未盡證。故中醫治療予龍膽瀉肝湯清熱利濕,五苓散加連翹利濕清熱,補陽還五湯加連翹補氣養血,活血通絡兼清濕熱之邪。各型均加全蝎、蜈蚣,因其均有穿筋透骨、攻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能驅散凝滯經絡之濕熱之邪。再配合臍部貼藥、局部止痛消炎軟膏外敷、TDP照射加強清除邪毒之功能,故獲佳效。
綜上所述,中藥配合臍部貼藥、局部止痛消炎軟膏外敷、TDP照射治療PHN,能明顯提高療效,值得深入研究。
[1] 崔桂華,劉桂英,劉強.48例老年帶狀皰疹的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2):117.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