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莉梅馬正宏劉革命
(1.河南省桐柏縣衛生學校,河南桐柏474750;2.河南省桐柏縣中醫院,河南桐柏474750;3.河南省漯河市中醫院,河南漯河462000)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指勞力性心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這不僅是基于對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粥樣斑塊的深入認識,也表明這類心絞痛臨床上的不穩定性,進展至心肌梗死的危險性,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筆者應用清熱解毒活血法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2000年“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中相關標準擬定[1]。中醫診斷標準采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有關標準,心熱血瘀證的辨證標準采用《中醫臨床診療術語標準證候部分》[3]中有關標準,熱邪內擾,血行不暢,以發熱,口渴,心煩面赤,心胸刺痛,悸動不寧,唇舌紫紅,脈促或澀等為常見證候。
1.2 臨床資料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2月住院患者76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8例,男性28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58.23±12.58)歲;平均病程(5.61±2.14)年;初發勞累性心絞痛10例,惡化勞累性心絞痛12例,自發性心絞痛8例,梗死后心絞痛8例。對照組38例,男性29例,女性9例;平均年齡(57.69±13.25)歲;平均病程(5.38±2.56)年;初發勞累性心絞痛11例,惡化勞累性心絞痛13例,自發性心絞痛7例,梗死后心絞痛7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視病情給予西醫常規處理,包括吸氧、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調脂、擴血管等。治療組加服清熱解毒活血方:黃連9 g,黃芩6 g,黃柏6 g,梔子9 g熟地黃15 g,當歸15 g,白芍10 g,川芎8 g,桃仁9 g,紅花6 g。每日1劑,水煎取汁400 mL,早晚分服。1個月為1療程。兩組均治療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心電圖;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變化;觀察兩組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時間、次數、程度、持續時間、誘發原因;硝酸甘油服用量。
1.5 療效標準[4](1)心絞痛療效標準:顯效為癥狀完全消失;有效為癥狀減輕,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無效為癥狀無改變。(2)心電圖療效標準:顯效為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常或達到正常心電圖;有效為ST段降低,治療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達到正常水平,主要導聯倒置,T波變淺(達25%以上)或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無效為心電圖與治療前基本相同或加重。
2.1 兩組心絞痛療效比較治療組顯效25例,有效1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73%;對照組顯效18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8.94%。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
2.2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治療組顯效20例,有效1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6.84%;對照組顯效15例,有效13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3.68%。治療組療效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見表1。治療組治療后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低于對照組治療后(P<0.05)。
不穩定型心絞痛主要在于冠狀動脈內不穩定的粥樣斑塊繼發病理改變,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顯下降,如斑塊出血,斑塊纖維帽出現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及刺激冠狀動脈痙攣,導致缺血性心絞痛,雖然可因勞力負荷誘發,但勞力負荷終止后胸痛并不緩解。近來研究[5-6]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均可造成動脈內皮損傷,進而引起炎癥反應,這一機制在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C反應蛋白作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炎癥反應的典型標志物,其水平高低可反映冠狀動脈病變炎癥反應的強弱,在預測斑塊穩定性上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精確性。降低同型半胱氨酸、C反應蛋白水平可以可能成為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治療靶點之一。
不穩定型心絞痛屬中醫學“胸痹”、“心痛”范疇。中醫學認為,熱毒血瘀是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生發展的重要病因,熱毒傷絡,瘀血閉阻是其病機關鍵[7-8]。因此,解毒清熱、活血化瘀成為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重要法則。清熱解毒活血方為黃連解毒湯和桃紅四物湯組成,黃連解毒湯是清熱解毒的代表方劑,主治一切實火熱毒、三焦熱盛之證,具有抗炎、抗菌、抗內毒素、抗氧化、調脂、降血糖以及抗缺血等多種藥理作用。桃紅四物湯由四物湯加味桃仁、紅花而成,功效為養血活血,現代研究表明桃紅四物湯具有擴張血管、抗炎、抗疲勞、抗休克、調節免疫功能、調脂、補充微量元素、抗過敏等作用。二方合用具有解毒清熱、活血化瘀之功,切中不穩定型心絞痛熱毒傷絡、瘀血閉阻之病機。
本觀察表明,清熱解毒活血法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可明顯提高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心電圖療效,且降低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療效明顯優于復方丹參片。提示清熱解毒活血方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肯定,可能通過降低患者的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而起作用。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C反應蛋白(mg/L)同型半胱氨酸(μmol/L)治療組治療前23.85±9.6325.41±1.63(n=38)治療后14.56±3.69*△17.56±2.01*△對照組治療前24.89±8.9123.69±1.24(n=38)治療后13.54±4.3821.36±5.17*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6):409-41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41-45.
[3] 國家技術監督局.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7:1-30.
[4] 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座談會.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J].醫學研究通訊,1979,8(12):7.
[5] 王津文,史衛國,畢建亭.丹紅注射液對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炎癥反應物及纖溶活性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5(8):673-675.
[6] 頊志兵,賈晶瑩,高志平,等.銀杏葉提取物對高同型半胱氨酸癥血管內皮NF-КBр65、iNOS、MCP-1表達影響的實驗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9,43(4):73-75.
[7] 劉革命,李蘭波,郭清華,等.抵當丸聯合西藥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9,43(10):21-23.
[8] 盧笑暉.論熱毒在急性冠脈綜合征發病中的作[J].中國中醫急癥,2005,14(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