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方
(浙江省湖州南潯中西醫結合醫院,浙江湖州313009)
輪狀病毒性腸炎是由輪狀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是小兒常見多發病,極易發生水/電解質紊亂,嚴重危害患兒的身體健康[1]。筆者采用加味苓仙健脾止瀉湯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并觀察了其對心肌酶譜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南潯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10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齡5~24個月;均符合輪狀病毒性腸炎診斷標準[2],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心腦血管疾病、其他消化系統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13.60±3.90)個月;腹瀉(6.70±1.60)次/d。對
照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13.40±4.10)個月;腹瀉(6.50±1.20)次/d。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蒙脫石散,1歲以下小兒每日3 g、1~2歲小兒每日6 g,分3次溫開水服用。利巴韋林5~7.5 mg/kg入液靜滴,每日2次,每次滴注20 min以上。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另以加味苓仙健脾止瀉湯:茯苓9 g,威靈仙6 g,炒白術6 g,蒼術6 g,車前子6 g,葛根6 g,焦三仙各6 g,炒白芍6 g,炙甘草3 g,生姜6g。濕熱證加藿香5 g,黃芩5 g,黃連3 g,白扁豆8 g(炒);風寒證加藿香5 g,紫蘇葉5 g,制半夏5 g,神曲5 g,澤瀉5 g;脾虛證加太子參5 g,木香5 g,雞內金5 g(炒),白扁豆8 g(炒)。1歲以內的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用藥半量,加水300 mL煎至30 mL;1歲以上的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全量,加水500 mL煎至50 mL,分3次溫服。
1.3 療效標準[3]顯效:腹瀉減至<2次/d,水份明顯減少,大便常規正常,大便外觀成形或軟便,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腹瀉減至3次/d以下,水份明顯減少,大便常規正常,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效: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治療前后分別測定兩組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的心肌酶譜(采用日立7170A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心肌酶譜包括血清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4]。1.4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χ2檢驗或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結果 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心肌酶譜比較見表2。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AST、CK及CK-MB值均較本組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且觀察組降低CK-MB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LDH值較治療前無改善(P>0.05)。
表2 兩組心肌酶譜比較(U/L,±s)

表2 兩組心肌酶譜比較(U/L,±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AST LDHCK CK-MB觀察組治療前79.82±23.71(n=50)治療后20.28±15.67*對照組治療前81.46±20.72 58.09±23.64 38.06±17.42*60.09±21.43 308.47±53.29172.48±61.97 301.82±52.47113.12±51.84*△309.00±67.14163.51±65.89(n=50)治療后29.58±19.62*39.07±18.92*302.03±50.42103.19±57.95*
2.3 不良反應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輪狀病毒性腸炎屬于中醫學“泄瀉”范疇,起病急,病程長短各異,初期多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夾有濕熱之象,以發熱、嘔吐、排蛋花湯樣大便為臨床特點[5],也可有腹痛及全身不適等癥狀。李忠偉[6]對急性腹瀉患兒的糞便標本進行常規檢查、輪狀病毒檢測和細菌培養,結論 認為:輪狀病毒仍是秋冬季嬰幼兒急性腹瀉主要病源之一;輪狀病毒腸炎腹瀉時存在菌群紊亂,避免濫用抗生素,以對癥處理和調節腸道菌群為主要治療手段。何揚帆等[7]回顧性分析145例確診為輪狀病毒性腸炎并發腸外器官損害的病例資料,探討輪狀病毒性腸炎所致多器官損害的特點,結論 認為輪狀病毒不僅引起腸道內感染,還可引起循環系統、呼吸系統、肝臟及中樞神經系統等全身多個系統的病變,而且腸外器官的表現往往是輪狀病毒腸炎患者較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
利巴韋林為廣譜抗病毒藥,體外具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甲肝病毒、腺病毒等多種病毒生長的作用。謝小芬[8]研究發現,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配合巴韋林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較之常規治療配合口服蒙脫石散療效為好。輪狀病毒性腸炎病機總屬本虛標實,脾胃虛弱為本,感受外邪、內傷乳食為標。茯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之功效;威靈仙祛風寒而除濕止瀉;蒼術及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葛根升舉脾陽而降濁陰;車前子有滲濕止瀉功效;白芍可升可降陰中之陽,能瀉能散,能補能收;焦三仙化積導滯;甘草具有健脾益氣、緩急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與白芍同用,可調和肝脾,緩急止痛。本研究提示加味苓仙健脾止瀉湯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療效可靠,副作用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1] 安福寧,張麗萍.中西醫結合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80例臨床體會[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10):1697-1698.
[2] 周沁斐,葉子,鄭優敏.消旋卡多曲與培菲康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腸道屏障保護和炎性反應調控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07,23(23):3745-3747.
[3] 張哲安.炎琥寧聯用雙歧三聯活菌散劑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療效觀察[J].海峽藥學,2011,23(6):175-176.
[4] 溫愛平.運脾化濕中藥對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療效及對心肌酶譜的影響[J].中醫雜志,2010,51(3):223-225.
[5] 向魏坪.潘生丁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療效觀察[J].天津藥學,2009,21(2):37.
[6] 李忠偉.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100例發病特點分析[J].海南醫學,2009,20(11):103-104.
[7] 何揚帆,楊炳中,譚漢梅,等.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腸外表現145例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10,39(8):962-964.
[8] 謝小芬.利巴韋林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24):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