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全榮 趙高峰
(河南省鄭州市中醫院,河南鄭州450007)
筆者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應用天麻素注射液聯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療眩暈肝陽上亢證,療效滿意?,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共入選患者88例,均為本院住院患者,經詳細詢問病史,神經系統檢查均符合眩暈診斷依據[1]。并經頸椎片或MRI、經顱彩色多普勒(TCD)檢查,經頭顱CT和(或)MRI檢查等,除外腦梗死、腦出血及腫瘤,以及嚴重頸椎病,中毒,貧血所致眩暈。均具備中醫肝陽上亢證臨床特點。隨機分為治療組45例與對照組43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入院后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包括臥床、止吐、補液等),治療組予天麻素注射液(悅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10 mL及苦碟子注射液(沈陽雙鼑制藥有限公司)30 mL分別兌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滴,每日1次。對照組予丁咯地爾注射液(河北嘉泰醫藥經營有限公司)0.2 g兌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滴,每日1次;倍他司丁片,每次1片,每日3次口服。兩組均14 d為1療程。兩組同時應用常規藥物如腸溶阿司匹林,降壓,降糖,腦保護劑,調脂及其他對癥處理等。
1.3 療效標準[2]治愈:眩暈及其他伴隨癥狀消失。顯效:眩暈程度和發作頻率減少60%以上,其他伴隨癥狀明顯好轉。有效:眩暈程度和發作頻率減少60%以下,其他伴隨癥狀明顯好轉。無效:治療后癥狀無變化或惡化。
見表1。結果 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眩暈肝陽上亢證主要表現為眩暈耳鳴,頭目脹痛,口苦,失眠多夢,遇煩勞郁怒而加重,甚則仆倒,顏面潮紅,急躁易怒,肢體震顫,舌紅苔黃,脈弦或數。其病機為憂郁惱怒過度,肝失條達,肝氣郁結,氣郁化火,肝陰耗傷,風陽易動,上擾頭目而致。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木旺,風氣甚,則頭目眩暈,故眩暈之病與肝關系最為密切?,F代醫學認為此型眩暈還與情緒障礙、緊張、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因素有關。中藥天麻具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滋陰養肝的作用。天麻素注射液系中藥天麻的提取物,天麻素為其主要成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天麻素注射液可增加中央和外周動脈血管順應性,降低外周阻力,溫和降壓;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提高血液中氧含量,可擴張血管,增加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可恢復大腦皮質興奮與抑制間的平衡失調,產生鎮靜、安眠和鎮痛等中樞抑制作用[3]。
苦碟子注射液具有活血止痛、清熱化瘀的作用,其現代藥理為具有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纖溶酶活性,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度等作用,改善血流變;苦碟子在不影響心率及不產生明顯降壓的前提下,明顯增加腦血流、降低腦血管阻力、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部微循環;降低腦代謝,減小耗氧量,從而增加腦對缺氧的耐受[4]。還有鎮靜、鎮痛及解除平滑肌痙攣的作用。
兩藥合用能增加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腦部循環,因同時具有鎮靜、安眠、鎮痛等中樞抑制作用,故對兼有焦慮及失眠等患者,效果尤為顯著。因此二者結合起來治療效果較為滿意,且無明顯副作用,患者易接受,依從性好。
[1] 王樂平,陳金美.眩暈癥臨床表現多樣化的診斷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6,9(1):91-92.
[2] 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治愈好轉標準[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579.
[3] 王來群.天麻素注射液和氟桂利嗪聯合應用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J].光明中醫,2008,10(23):1560.
[4] 王彩霞,趙強.苦碟子注射液的藥理作用[J].實用藥物與臨床雜志,2005,8(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