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梅
(浙江省奉化市第二醫院,浙江奉化315502)
腹瀉為嬰幼兒四大常見疾病之一,常以急癥就診,發病率高,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1]。秋季腹瀉常由病毒感染引起,表現為嘔吐、腹瀉,可伴發熱、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嚴重可危及生命。筆者采用參苓白術散方加減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收到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奉化市第二醫院2008~2010年秋季腹瀉患兒9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6例。治療組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齡8個月至5歲,平均2.20歲。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7個月至5歲,平均2.10歲。兩組在病情、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指導飲食基礎上給予補液、抗病毒、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對癥治療。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予以參苓白術散加減:人參10 g,茯苓10 g,白術8 g,桂枝6 g,山藥9 g,甘草6 g,白扁豆5 g,蓮子肉5 g,砂仁3 g,薏苡仁6 g。寒濕加生姜3 g,附子2 g;濕熱加黃芩5 g,黃連3 g;食滯加神曲5 g,麥芽5 g,山楂5 g。每日1劑,水煎日服2次(1歲內小兒1/3量,1~2歲2/3量,2歲以上1次量)。3 d為1療程,觀察治療3 d及7 d的效果。
1.3 療效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6月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癥狀消失,臨床標準正常。好轉:大便次數明顯減少,其他癥狀改善。無效:癥狀未見改善。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3 d療效比較見表1。結果 示治療組療效優于
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3 d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7 d療效比較見表2。結果 示治療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或0.01)。

表2 兩組治療7 d療效比較(n)
秋季腹瀉常為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嬰幼兒急性腹瀉,幾乎所有5歲以下小兒都受過輪狀病毒感染[2]。輕癥可自愈。輪狀病毒感染亦可侵犯多個臟器,產生相應癥狀。自然病程3~8 d,少數較長,也有致命重癥[2]。常規西醫方法 只能給予對癥、支持治療,無良策,效果欠佳。
中醫學認為,小兒屬“稚陰稚陽”之體,“脾常不足”為其生理特點,在外因作用下易發生脾胃功能失衡運化功能失滯,水濕內停,“濕勝則儒泄”。參苓白術散功能為益氣健脾,滲濕止瀉。本方以四君平補脾胃之氣為主;配以薏苡仁、白扁豆、山藥之甘淡;蓮子之甘澀;輔助白術即可健脾,又能滲濕而止瀉;加砂仁之辛溫芳香醒脾;佐四君又能建中州運化,使上下氣機貫通,吐瀉可止;桂枝為手太陰肺經引經藥,配入本方,如舟楫載藥上行,達于上焦以益肺。小兒腹瀉,脾虛為主,常見合并熱或寒或食積滯,雜癥及其少見。因此在參苓白術散方劑基礎上給予加減,祛除病因,改善預后,避免遷延。其中茯苓、人參、白術、甘草煎劑內服具有促進細胞免疫、提高體液免疫功能作用,是發揮扶正、促進恢復的重要機理所在。
本觀察結果 顯示,在常規西醫治療小兒秋季腹瀉同時給予參苓白術散加減可以顯著提高療效,改善預后。
[1] 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92.
[2] 易著文.小兒內科[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