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素君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141)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是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泄減少所引起的疾病,臨床特點是高尿酸血癥、反復發作的急性單一關節炎、臨床大多起病急驟,常在夜間突發,以第一跖趾關節多見,關節紅、腫、熱、痛,疼痛劇烈,局部甚至不能忍受棉被覆蓋或周圍震動。本病在中醫學中屬于“歷節病”、“痹證”范疇。筆者近年來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共48例,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本中心就診的96例患者,均符合文獻[1]診斷標準,其中男性80例,女性16例;年齡33~71歲,平均49.60歲;病程4 d至5年;受累關節在跖拇關節者79例,跖趾關節者16例,掌指關節者1例;無其他合并癥。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臨床表現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嚴格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沙丁魚、蠔、蟹、蛤等攝取;禁酒;多飲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 mL以上;避免勞累、精神緊張、受潮受涼、創傷等誘發因素;不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藥物,如利尿劑、阿司匹林等。對照組口服秋水仙堿,首劑0.5~1 mg,其后每小時0.5 mg,直到下述3個標準中達到1個時停藥:(1)疼痛和炎癥明顯改善;(2)嚴重的胃腸道反應,如腹瀉;(3)正常腎功能和肝功能情況下秋水仙堿24 h總量達到6 mg。此后改為0.5 mg每日1~3次。對于秋水仙堿治療禁忌、無效或不能耐受,或者已發作數日的痛風則選用吲哚美辛25~75 mg,每6~8小時1次,每日不超過200 mg,待癥狀減輕后,以每日25 mg,3~4次,連續2~3 d,然后逐漸減少劑量。觀察組在對照組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同時加服以四妙散為基本方的中藥湯劑:萆薢30 g,黃柏 12 g,蒼術 12 g,牛膝 30 g,薏苡仁 30 g,厚樸 12 g,滑石 30 g,甘草 5 g,淡竹葉 15 g,土茯苓 20 g,澤蘭 12 g,丹參 20 g,雞血藤、忍冬藤各30 g。熱盛加龍膽草、紫草;濕重加虎杖;腫甚加車前子、益母草;濕熱傷陰加用生地、玄參,疼痛劇烈加三七、全蝎或蜈蚣。病程長者加桃仁、地龍、紅花各9 g。諸藥混勻,以清水浸泡30 min,煎煮2次,兩煎混勻后分2次飯后30 min口服,每日1劑,7 d為1個療程,共用2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參照 《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2]及《中醫風濕病學》[3]中的標準擬定。治愈:癥狀完全消失,血尿酸恢復正常。顯效:癥狀消失,血尿酸恢復正常或明顯降低。有效:癥狀緩解,血尿酸有所下降。無效:癥狀無改善,血尿酸無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經SPSS15.0統計學軟件打包處理完成,采用χ2檢驗、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示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經不同治療后效果比較(n)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關節腫脹和劇痛,約在24~48 h達到高峰,受累關節及周圍軟組織明顯紅腫、發熱、劇痛,關節活動受限。西醫多采用對癥治療,以緩解患者疼痛癥狀為主,首選秋水仙堿口服和(或)加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正氣不足、陰陽失調或過食膏粱厚味,濕濁內生,運化失調,致濕熱痰瘀等病理產物聚于體內經絡,復因飲食勞倦、感受外邪,風邪外壅,里氣不宣,郁而生熱,流注肢體、筋脈、關節而發。《丹溪心法》中認為本病因于疾風、熱風、濕邪、血虛而致。李東垣則認為痛風多屬血虛,然后寒熱得以侵之所致。在中醫學各醫籍中,稱該病為“痛風”、“走注風”、“痛痹”、“風熱痹”等。 治療以祛風清熱利濕,調理氣血為原則。筆者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以四妙,方中蒼術、黃柏、牛膝、薏苡仁、六一散、淡竹葉、土茯苓清熱利濕健脾;重用雞血藤、忍冬藤活血補血、祛風清熱;丹參、澤蘭活血化瘀;桃仁、地龍、紅花活血通絡。如此中西藥合用有相得益彰之效。
筆者分別采用中西醫結合和單純運用西醫方法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現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有效率高于單純西醫治療者。說明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癥狀緩解快,效果更好。
[1]姚鳳祥,麻世跡,陳陽.現代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5:381.
[2]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129.
[3]黃泰康,陳德濟.中國風濕病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200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