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陽
(廣州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廣州 510620)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環境公害頻繁發生,環境保護運動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興起,在環境保護浪潮的沖擊下,社會開始關注企業的環境責任。近年來,關于企業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社會問題屢見不鮮,追求經濟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在環境污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自然資源的開發使用、污染物的排放、生態環境的修復、公眾的健康、安全等方面,企業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企業對環境責任的承擔顯得尤為重要,從企業環境責任角度出發,構建企業環境責任評估體系對于強化企業環境責任的承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企業環境責任研究是伴隨著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發展而興起的,企業社會責任部分研究理論均滲透著相關環境責任的內容。如“三個中心圈”理論認為內圈是企業的基本責任即執行經濟職能,中間圈層是社會環境責任職能如環境保護等,外圈則是更大范圍的責任,諸如消除貧困等1;“三重底線”概念將環境底線作為企業應遵從的三重底線之一2,卡羅爾[1]等提出的CSR金字塔模型將社會責任分為四個部分,其中在其第二層和第三層均有企業環境責任相關法律和道德方面責任的內容表述。
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企業環境責任也開始在世界各國相關的文件、標準中有所體現:英國工業聯合會于1973年發表一份聲明,提出公司應履行“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社會后果包括環境后果方面的責任”;20世紀90年代初,“海豚安全”政策3的提出意味著企業自覺履行環境責任理念的興起。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1999年1月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首次提出“全球協議”,該協議中多條規定了公司對環境保護應承擔的責任;2002年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上,國際社會認為環境保護是所有社會成員的責任。西方國家紛紛將企業的環境責任納入到社會經濟實踐范圍中,并制定了諸多環境標準和規范。如,英國標準協會制定的BS7750環境管理體系、環境責任經濟聯盟提出的公司環境報告原則——CERES原則等。
1.2.1 理論研究起步較晚
與國外企業環境責任研究相比,我國對企業環境責任研究的起步較晚且存在明顯不足,我國第一部有關企業環境責任的專著是《公司的環境責任研究——以可持續發展原則為導向的法律制度構建》[2];2005年吳椒軍博士出版了《論公司的環境責任》[3]。雖然近年來相關研究文獻的數量有所增長,但出版的企業環境責任相關著作屈指可數,對企業環境責任研究的論文也為數不多。
1.2.2 開始加大對企業環境責任的關注
近年來,國家層面開始關注企業環境責任,2005年原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發表了“呼吁中國企業的綠色責任”演講,企業環境責任在國家層面被正式提出;2008年國資委在1號文件里明確要求有條件的企業定期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原國家環保總局于2008年提出了建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機制和開展上市公司環境績效評估研究與試點的全新機制;環境保護部于2010年9月中旬向社會發布《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見稿,這是繼環境保護部7月14日發布《關于進一步嚴格上市環保核查管理制度加強上市公司環保核查后督查工作的通知》后對環境信息披露的進一步細化,該通知曾要求各省級環保部門督促轄區內上市公司發布年度環境報告書。一系列規范文件的出臺充分說明從國家層面開始加大對企業環境行為的關注力度,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環境責任承擔。
1.2.3 科研機構和地方城市紛紛開展企業社會責任評價實踐
隨著社會對企業環境責任承擔關注程度的增加,各地方政府及科研機構在開展企業社會責任評價試點和研究時,均將環境責任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部分。2009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編制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09)》開創了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研究的先河[4],首次對我國100強企業進行全面的社會責任績效評估,環境責任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該研究報告將環境責任分為環境管理、節約資源能源、降污減排三大方面,2010年出版的報告[5]對環境相關指標有所細化,但相比獨立地對企業環境責任進行評價,很多基本指標如環境制度的執行、污染達標情況并沒有囊括進去,二級指標分類層次存在重復等方面的不足。在地方試點中,山東省是推廣國內進行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研究和試點最早的省份,并形成了國內第一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截至目前,山東省先后在煙臺、威海、東營三個經濟開發區和禹城市“三區一市”集中開展企業社會責任評價試點,其在構建環境指標體系方面,指標數量較少,不足以全面反映企業在環境方面責任的承擔,具體指標有待探討。杭州市于2010年9月正式推出的《杭州市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成為中國地級市以上城市政府出臺的第一份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其評價方法及評價指標相對較為完善,可操作性較強。科研機構的研究和地方政府的試點實踐充分說明,企業環境責任承擔的需求將迫使環境責任評價逐漸獨立和完善。
1.3.1 企業環境責任系統性研究不充分
從社會責任相關文獻來看,我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目前在法學理論界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內涵尚沒有定論,多數學者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最初是一種道德責任,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社會責任的性質已演變成為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兼而有之。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成果對于推動企業環境責任的研究起到了開拓性作用,但是目前對企業環境責任的相關概念及評價機制等方面研究文獻不多,企業環境責任尤其是企業環境責任評價體系的研究尚有進一步深化的空間。
1.3.2 企業對環境責任的承擔需要進一步強化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之一。中國企業發布相關環境報告始于2001年,自2006年中國央企第一份真正意義的環境報告公布以來4,中國企業發布各類社會責任報告的數量呈現上升趨勢,但起步晚的現實使企業對環境責任的承擔仍不盡人意。近年來,不少學者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中的環境部分作了詳細的分析,分析結果表明,企業環境責任履行部分內容質量較差,格式極不規范,公司對環境信息的披露大部分是文字性描述,量化信息較少且內容缺乏相關性和可比性。因此,開展企業環境責任評價并推動評價成果廣泛應用將有利于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環境責任意識,有助于規范企業環境責任行為,有利于將環境責任融入到社會責任范圍中,繼而成為企業戰略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3.3 缺少獨立的企業環境責任評價體系
目前國內許多學者及科研機構、地方政府通過構建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對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進行評價,但對企業環境責任進行系統全面的評價還比較少,大部分將環境責任作為社會責任的一部分進行評估。這造成在構建企業環境責任指標體系時指標的全面性、針對性大大降低,評價的結果很難引起企業對環境責任的充分重視,因此對企業環境責任進行系統的、獨立的評估十分必要。
多數學者認為企業環境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目前大多數企業將企業的環境責任作為社會責任報告的一部分進行公布。也有部分學者認為企業的環境責任和企業的社會責任屬于并列關系,如美國學者喬治·恩德勒認為,企業的責任包括經濟責任、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三部分,三者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樊英[6]認為企業環境責任除了使企業追求經濟利益以外,還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環境保護;劉佳妮[7]將企業的環境責任定義為“公司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貫徹清潔生產的要求,合理利用資源,在促進自身經濟利益提高的同時所承擔的環境保護義務”。 吳晶[8]在談及企業環境責任內涵時認為,企業環境責任是一種關系責任,其包括的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是統一的、可以相互轉化的。
綜合眾多學者的研究,本文認為企業環境責任是企業在全生命周期過程中需遵守的有關環境法律、法規的要求,為自身的環境行為承擔義務,盡量減少資源的利用和污染的排放,促進經濟與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一種強制性與自愿性相結合的行為規范。
國內不少學者通過對責任內涵的探討進行企業環境責任的分類,鄧可祝[9]從責任產生的原因將責任分為法律責任、政治責任和道德責任,進而將企業的環境責任分為企業的環境道德責任、企業的環境義務責任和企業環境后果責任;劉佳妮[7]將企業的環境責任分為強制性責任、倡導性責任和道德性責任三個層次。本文將企業的環境責任分為環境法律責任和環境道德責任兩類,并依據定義分類構建企業環境責任指標體系。
企業的環境法律責任是指法律明確規定的企業在建立、生產、經營、銷售及終結等過程中所必須遵守的環保法律、法規義務,并相應承擔一定的法律后果。鑒于目前我國環保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完善的現狀,有關的法律、法規在對企業環境行為進行規范時,對倡導性的環境責任義務并沒有相關責任后果承擔的規定,為了便于構建企業環境責任評價體系,本文將倡導性的責任義務納入到企業環境道德責任范疇內。
企業環境道德責任是指企業受環境倫理或者社會輿論的影響,企業自愿承擔的環境責任,而非強制性義務。企業的環境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環境保護日益受到社會重視,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逐步建立并完善,越來越多的道德責任將會規范為法律責任。
國內針對企業環境方面的評估實踐并不少,如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環境友好企業評價及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中的環境責任評價等。這些環境評價多是針對不同的側重點對企業環境行為進行評價的,如企業環境信用評價主要側重企業遵紀守法、履行承諾等方面;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中的環境責任評價是作為整個社會責任評價的一部分進行的。本文基于企業環境責任的內涵及分類構建企業環境責任評價指標,選取指標原則上遵從必要性、可比性、普遍性、可操作性。
3.1.1 企業環境法律責任指標體系
企業環境法律責任指標體系構建的主要依據是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及有關文件對企業環境行為的規定,因此企業環境法律責任指標大部分是基本指標,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指標。為了避免某些指標遺漏或重復,本文根據企業行為的時間順序進行構建,將企業分為創立之初(包括新建擴建改建企業、企業規章的制定、企業理念的形成)、企業生產階段(包括原料的開采、加工、產品生產)、企業銷售階段(包括綠色營銷、營銷渠道節能)、企業后續治理階段(包括產品的回收利用、污染物的處理、排放達標與否)、企業破產清算階段等。具體指標見表1。

表1 企業環境法律責任指標體系
3.1.2 企業環境道德責任指標體系
企業環境道德責任涵蓋的范圍較廣,不僅包括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部分倡導性責任,還包括企業主動承擔的部分責任,如國外已經開始的而國內還沒有進行的強制性實施的部分責任。倡導性責任和主動性責任的不同之處體現在評價權重上,相對而言,倡導性責任的權重比主動性責任的權重稍大。具體指標見表2。

表2 企業環境道德責任指標體系
目前關于企業環境行為指標的評價方法有多種,如單一指標判別法、綜合指標評價法、定性扣分法等。指標評價過程是一個帶有主觀意識的過程,同時環境問題具有復雜性,每種評價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因此,應充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盡量保證評價方法的客觀、公正、可操作性強。例如,在評價企業環境法律責任時,可采取單一指標判別法和綜合指標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如果企業連最基本的法律責任都不能很好地承擔,評價企業環境道德責任就失去了一定的意義。因此,在選取評價方法時,本文建議采取具體評價指標具體分析歸類的方法,對于企業環境責任的法律方面責任可以采取單一指標評判法,而對于企業環境責任的道德方面責任可利用權重賦值等綜合指標評價法進行評價。
企業環境責任評價有助于政府有關部門實現企業環境行為的差別化管理,有助于完善環保部門對企業的環境管理機制。例如,地方環保機構可以對企業環境責任評價結果進行分類管理,建立并實現差別化管理激勵機制,對不同評價等級的企業實施差別化政策和措施。建立與環境保護信用管理相結合的協同管理機制,在環境監測、環境執法、項目審批、企業環保榮譽評選、經濟激勵和社會宣傳等方面建立激勵機制。差別化的環境管理有利于加強和規范企業的環境行為,提高企業對環境責任的承擔。
企業環境責任評價成果不僅有利于完善環保系統內部企業環境管理水平,同時企業環境責任評價成果可以成為環保部門與其他社會管理部門建立協同機制的紐帶。以環保部門為評價主體的企業環境責任評價成果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環保部門可以與相關的工商、海關、金融等部門建立信息溝通機制,定期發送企業環境責任承擔情況到相關機構和部門,實現社會環境協同管理,依據環境責任成果所實施的差異化管理可以為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等金融機構推廣綠色信貸、綠色證券及環境責任險等環境經濟政策提供分類管理的信息基礎,向環境政策一體化的實現目標邁進。
企業環境責任評價成果的公布和應用增加了很多政府、企業與公眾間的互動環節,企業環境責任部分指標的評價需要從公眾方獲取資料,以調查問卷或隨機調查的方式獲取公眾對企業環境行為的滿意度;同時公眾投訴與媒體曝光這一指標的設置本身是政府、企業和社會互動的過程。在評價結果公示階段,廣泛征求公眾意見,充分發揮公眾的監督作用。評價結果的公開,有利于形成政府部門及相關組織協會施行綠色采購政策,將評級較高的企業納入綠色采購對象,公眾將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規范自身消費行為,以綠色消費模式約束評級較低的企業。雖然環境責任評價所形成的三方互動并沒有規范化、體系化,但企業環境責任評價從指標設置、評級、結果公示、成果應用等方面均將公眾參與納入其中,逐步將環境責任評價社會化。
[1] 阿奇B.卡羅爾,安K.巴克霍爾茨,黃煌平等譯.企業與社會—倫理與利益相關者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27.
[2] 高桂林.公司的環境責任研究,以可持續發展原則為導向的法律制度建構[M].中國法律出版社,2005.
[3] 吳椒軍.論公司的環境責任[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 陳佳貴,黃群慧.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09)[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5] 陳佳貴,黃群慧.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10)[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6] 樊英.論公司環境責任及其實現機制[D].福州大學,2005.
[7] 劉佳妮.公司環境責任研究[D].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8] 吳晶.公司環境責任及其實現機制研究[D].長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9] 鄧可祝.公司環境責任概念及存在問題研究[J].行政與法,2010,(2):14.
[10] 陳紅心.企業社會責任論[D].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11] 胡涬.企業的環境責任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