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花,徐朝暉,陳小芳,梅怡明
(衢州市中醫醫院,浙江衢州 32400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局限于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的炎癥,病變多位于乙狀結腸和直腸,也可延伸至降結腸,甚至整個結腸。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等,常反復發作,被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為臨床難治性疾病之一,亦是結腸腫瘤發生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1]。中藥灌腸治療使藥液直達病變部位,但是灌腸液進入腸道刺激腸壁引起排便反應,患者常不能忍受而立即排便,影響了治療效果。為了延長藥液在病變部位保留時間,促進潰瘍愈合,2007年4月至2012年1月,本院肛腸外科對UC患者實施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時輔以耳穴埋籽治療,并與單純中藥保留灌腸療效進行比較,現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本組81例,病程9月~12年,平均5.4年,均經纖維結腸鏡檢查和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UC,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41例和對照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18~68歲,平均36.5歲;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4~64歲,平均34.7歲。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水楊酸劑、中藥制劑口服和中藥灌腸治療,觀察組在中藥灌腸的基礎上進行耳穴埋籽。
1.2.1 中藥灌腸治療 將中藥潰瘍散2.0g加入100ml等滲鹽水中,藥液溫度為39~41°C。灌腸前囑患者排便;取左側屈膝臥位,選16號導尿管,前端涂少量石蠟油,將注洗器連接導尿管,藥液液面距肛門≤30cm,排盡導尿管腔內空氣后夾管輕輕插入肛門15~20cm,松夾后緩慢注入中藥,速度宜慢;灌腸結束后肛門部用溫水擦洗,囑患者依次取左側臥位、俯臥位、右側臥位和仰臥位各15min[2],以利藥液進入結腸,盡量保持藥液在腸腔內存留1~2h,腹部置熱水袋30~60min,使藥液在結腸內保持一定溫度,以達到藥效。中藥灌腸時間選在晚上睡前30min,可避開結腸集團運動高峰階段,也可避開因進食等因素引起胃結腸反射,以延長藥液在腸內停留時間,增強療效[3,4]。1次/d,15d為1療程。
1.2.2 耳穴埋籽 取神門、內分泌、皮質下3個穴位,局部用75%乙醇消毒后,用粘有王不留行籽的0.4cm×0.4cm膠布貼在選定的耳穴上,操作者以拇指和食指置于耳廓的正面和背面進行對壓,手法由輕到重,患者出現酸、麻、脹、痛或循經絡放射傳導為“得氣”,每次每穴按壓20s,3~4次/d,3d更換1次,兩耳交替使用。
1.3 療效評定標準及觀察方法 根據臨床療效評價標準[5],完全緩解: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黏膜大致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檢查腸黏膜輕度炎癥或假息肉形成;無效:經治療臨床癥狀、內鏡和病理檢查無改善。每次灌腸后記錄藥液保留時間,治療1療程后觀察治療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輸入SPSS 11.0統計軟件包處理,采用檢驗。
兩組患者藥液保留時間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藥液保留時間及療效比較
3.1 UC病機 UC的病因迄今仍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是由于易感基因、環境和免疫系統之間的復雜交互反應使非特異性炎癥細胞激活,產生炎性細胞因子與介質,導致腸壁黏膜呈彌漫性炎癥改變或延伸到黏膜下層,甚至達肌層,進而造成腸黏膜損傷。可能與遺傳、腸道感染、神經精神因素、食物過敏、自身免疫反應等有關。
3.2 中藥灌腸機理 中藥潰瘍散由寒水石(涼制)、雄黃、朱砂、銀朱、石決明(煅)、冰片、人工麝香7味藥材組成,制成極細粉末。方中以清熱、療傷藥寒水石為主;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藥冰片為輔;麝香有殺菌、止痛、祛濕等作用;銀朱、朱砂有清熱、收斂之功效;雄黃有防止腐爛、療創傷之功效;石決明有燥黃水、療傷之功效。其組方特點是祛腐生肌、收斂、促進組織再生修復、加速潰瘍面的自然愈合。應用潰瘍散保留灌腸,可使藥液直達病所,能抗菌消炎,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促進腸壁微循環,促進潰瘍面愈合和炎癥物質吸收,減少復發。
3.3 耳穴埋籽的作用 耳與經絡、臟腑關系甚為密切,臟腑經絡的不和反應于耳,通過刺激與臟腑對應的耳穴,可以調節各臟器的功能活動,使歸于和[6]。中藥保留灌腸聯合耳穴埋籽治療UC,能延長藥液在腸道內的保留時間,促進藥液吸收,同時還能緩解灌腸后的不適癥狀,提高療效。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灌腸后保留時間長于對照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提示中藥保留灌腸輔以耳穴埋籽可調和腸道,增進治療效果。
[1]鐘英.腸道潰瘍性疾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
[2]王霞佩.5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護理體會[J].護理與康復,2006,5(2):127-128.
[3]鄭秀云,王菊玲.改良保留灌腸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觀察[J].護理與康復,2008,7(2):86-87.
[4]吳雪霞,許秀琴,葛永紅.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3例及護理[J].寧夏醫學雜志,2011,33(11):1133-1134.
[5]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建議[J].中華內科雜志,2001,40(2):138-141.
[6]徐曉春,鄭求姣,高美娟,等.中醫耳穴治療對原發性高血壓并發焦慮患者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