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芳,袁艷蓉,倪蘭英,黃海鷹
(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浙江杭州 310009)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異常和精神病等為代表的一組疾病,具有病程長、病因復雜、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慢性病的死亡數占我國人口總死亡數的82.4%,成為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和身體健康的主要疾病[1]。離退休干部是老年人中相對特殊的群體,因其特殊的經歷、待遇、地位及文化背景,患慢性病后對患者本人、家庭都是一種負性生活事件[2],造成患者心理應激反應。為提高老年干部的慢性病管理效果,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干部三病區對46例老年干部慢性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本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齡75~96歲,平均年齡(81.6±12.5)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6例,高中及中專19例,初中及以下11例;冠心病11例,高血壓病16例,糖尿病8例,慢性支氣管炎及慢性阻塞性肺氣腫9例,慢性胃炎2例;住院時間29~58d,平均(42.3±9.8)d。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評分48~62分,平均(52.6±12.6)分,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3]評分49~59分,平均(51.7±10.5)分。
1.2 心理護理干預
1.2.1 疾病相關知識宣教 針對患者的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易復發、遷延不愈的特點,每季度安排健康小講課,講解疾病發病機理、治療方案及康復措施等;病區走廊張貼健康教育文章;為患者制定個體化健康教育處方,用1號粗體字打印,便于患者閱讀,了解所患疾病的病理過程及所需的檢查、治療、用藥,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1.2.2 心理疏導 老年患者社會活動少及缺乏傾訴對象,易產生孤獨感、無用感及被遺棄感,繼而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在護理、治療中常與患者溝通交流,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想法及見解,運用認知治療技術[4],與患者一起分析負性情緒產生的根源及對健康的影響,引導患者重建認知。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交流過程護士態度和藹,語調平和,語速適當,表情親切,使患者感到被尊重、被重視,有助于患者自我調節,保持情緒穩定[5],減輕、消除負性情緒。
1.2.3 鼓勵患者參加活動 活動可使患者釋放心理壓力,消除負性情緒。每天早晚組織患者做保健操;在病區活動室內放置棋類、撲克牌,提供書籍和報刊,播放音樂和電視節目,患者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定期組織大合唱,每月組織老干部講故事、猜謎語等活動。
1.2.4 家庭及社會支持 患者入院后,護士主動與患者家屬、單位領導溝通,請他們經常探視患者,給予鼓勵和關心;科室注重人文關懷,安排夫妻病房,營造家庭式的溫馨氛圍;節日期間醫院領導到病區慰問患者,為金婚夫婦送鮮花,生日送蛋糕表示祝賀,使患者感受親情。
1.3 效果評價
1.3.1 評價工具 SAS主要評定患者心理感受和軀體癥狀,含20條目。按1~4分評定,1分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分表示小部分時間有,3分表示相當多時間有,4分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有,累計各條目分為總粗分,然后乘以1.25,取其整數部分得到SAS標準總分。總分<50分為正常,50~60分為輕度焦慮,61~70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SDS從構成形式到評定方法與SAS類似,亦含20條目,主要評定患者抑郁癥狀,總分<50分為正常,50~60分為輕度抑郁,61~70分為中度抑郁,>70分為重度抑郁。
1.3.2 評價方法 在心理干預前及心理干預后4周采用SAS、SDS量表對患者進行測評,由1位醫生和1位護士用統一指導語作解釋,患者閱讀后填寫,評價表當場收回。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用配對t檢驗。
46例患者心理護理干預4周SAS評分34~48分,SDS評分32~52分。心理干預前后患者SAS和SD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心理干預前后SAS和SDS評分比較(±s,分)

表1 心理干預前后SAS和SDS評分比較(±s,分)
時間 例數0.01 46 52.6±12.6 51.7±10.5干 預 后 46 41.2±12.7 39.5±11.2配對t值P值SAS SDS干預前5.47<0.01 4.96<
老年干部離退休后,社交圈明顯縮小,雖然全社會都關心老年人和老年工作,但部分老年干部有“人走茶涼”的失落感。這類患者對自身疾病反應強烈,考慮問題多,思想負擔重,精神壓力大,常向醫護人員及家屬追問病情及檢查結果,易出現抑郁、焦慮癥狀,表現為情緒低落、失眠、遵醫行為差等。心理護理干預可使患者保持樂觀積極的良好情緒,充分發揮機體的防御機制與抗病能力[6],提高患者對自身慢性疾病的正確認知,采取健康行為,配合治療,促進疾病的康復。在對老年干部慢性疾病患者心理護理干預中,首先要針對老年患者的特點,采取包容的態度,善于運用語言的藝術性和技巧,主動與患者交談,消除老年患者的猜疑和不信任感,為患者創設舒適的就醫環境,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系統作用,讓患者老有所樂。本文資料顯示,通過心理護理干預,患者SAS和SDS評分明顯下降,干預前后評分比較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心理護理干預可緩解老年干部慢性病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其治愈疾病的信心,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1]蔣曉璇,郭勝旋.軍隊慢性病離退休老干部心身健康狀況的評價及保健對策[J].中國療養醫學,2004,13(1):32-33.
[2]孔令娜,周穎清.重慶市區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3):2545-2546.
[3]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5-42.
[4]杜榮榮,徐燕,陳思思.心理技能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1,10(12):1023-1025.
[5]金瑞芬,伊仙瓊,鄒碧泉.門診慢性病患者疾病認知及健康教育的需求調查[J].護理與康復,2009,8(5):435-436.
[6]付小紅,王雅琴,吳有鳳,等.慢性酒精性肝病病人心因性因素的調查分析及臨床干預[J].護理研究,2007,21(9):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