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彬
支氣管肺癌是肺部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典型或中晚期肺癌診斷不難,但對早期及不典型病變,其X線表現復雜多樣,X線常不能明確診斷而引起誤診。本文收集筆者所在醫院2001-2011年經臨床確診、資料完整的30例肺癌而X線誤診病例,就其X線誤診原因作回顧性分析,以期提高對本病X線診斷的進一步認識。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中,男24例,女6例,年齡36~73歲,平均45歲,其中40歲以下8例,占26.7%。臨床主要癥狀:咳嗽24例,咳痰或痰中帶血8例,胸痛9例,胸悶、氣促10例,發熱7例,聲嘶1例,3例無明顯癥狀,為體檢時發現肺部陰影。病程15 d~12個月,平均就診時間40 d。本組患者經纖支鏡與活檢確診9例,胸水細胞學確診7例,經痰脫落細胞檢查確診6例,經皮肺穿刺活檢確診2例,經淋巴結活檢確診1例,經手術與病理確診5例。其中鱗癌10例,腺癌8例,未分化癌6例,小細胞癌4例,未定型2例。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30例肺癌的臨床資料,全部病例均有2次或2次以上正側位胸片,重新閱片,誤診標準以首次X線胸片為準。
全部病例均有2次或2次以上正側位胸片,部分病例進行過透視,其中19例在攝片后半年內做了CT檢查。誤診標準以首次X線胸片為準。結果30例肺癌X線胸片誤診為肺炎11例,誤診為肺結核10例(浸潤型肺結核6例,結核瘤2例,肺結核合并肺癌診斷為肺結核2例)。以上21例占全部誤診病例的70%。誤診為其他疾病6例,包括首診為胸膜炎并胸腔積液4例,誤診為肺膿腫1例,縱隔腫瘤1例,占全部誤診病例的20%。漏診3例,其中1例為左下肺周圍型肺癌與心影及橫膈重疊;另2例均為中央型肺癌,表現為肺門影增大增濃,腫塊與肺門結構重疊,占全部誤診病例的10%。誤診時間:2周~3個月21例,4~6個月6例,6個月~1年3例。
CT比傳統X線方法有很大優越性,但目前X線胸片仍是胸部疾病檢查的最基本手段[1]。肺癌在肺內的直接征象是腫塊陰影,間接征象是支氣管狹窄和阻塞征象,但X線胸片在診斷肺癌時,其直接征象常為間接征象所掩蓋,或其臨床、X線表現不典型,未加仔細觀察分析時,常致誤診。30例肺癌X線誤診原因分析如下。
3.1 對以炎性浸潤改變的肺癌的認識不足。管內型及管壁型的中央型肺癌,瘤體本身很小,尚未形成腫塊影,X線平片難以見到早期癌灶的直接征象,常看不到肺門腫塊,而表現為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張,較常見的是阻塞性肺炎,X線表現上呈炎性浸潤改變[2]。本組病例中,X線顯示斑片狀、云絮狀及條索狀陰影共11例,有6例誤診為肺炎,5例誤診為肺結核。誤診原因主要是對炎性浸潤性陰影及周圍征象未加全面分析所致。肺癌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出現類似斑片狀、云絮狀、條索狀等浸潤性陰影,有的屬原發灶,有的則為繼發性征象。炎性肺癌的特點:經抗炎或抗結核治療后病變不見縮小,反而逐漸增大,或可大部分吸收,但很少完全吸收,且易在同一部位反復發作;病變區內看不到支氣管相;如按大葉或肺段分布,常合并肺膨脹不全,有肺體積縮小現象。故年齡在40歲以上的疑診肺炎,肺部病變消散延遲或反復發作,特別是上葉肺炎,在炎癥的根部即靠近肺門有凸出陰影時,應考慮到肺癌的可能,這類病例應及時行體層攝影或支氣管鏡檢,獲得早期診斷。
3.2 忽視肺門或縱隔的增寬。肺門部早期中央型肺癌常看不到肺門腫塊,有的僅表現為肺門陰影增濃,多在腫瘤直徑大于3 cm時被發現,易誤認為正常肺門而誤診。本組有2例誤診的中央型肺癌,早期僅有縱隔影稍寬,肺門陰影增濃,后因癥狀加重再次就診攝片時見肺門影增大,CT檢查發現腫塊影而得以診斷。誤診的原因主要是忽視肺門或縱隔的觀察,對肺門正常解剖不夠熟悉,另一方面也因腫塊小,且與肺門結構相重疊,而臨床表現又不典型,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極易誤診。故臨床疑為肺癌的患者,在閱片時應仔細觀察肺門及縱隔,必要時應盡早做CT、支纖鏡等相關檢查。
3.3 癌性胸水掩蓋了腫瘤征象。癌性胸水屬中央型肺癌的中晚期階段,中央型肺癌合并中等量以上胸腔積液,肺癌的直接征象常被遮蓋,X線平片易誤診為非癌性胸水。邱乾德[3]認為,中等量胸水液面曲線反常,大量胸水縱隔氣管呈一致性移位或非一致性移位;肺尖部被液體遮蓋,患側胸腔呈一致性增白,即無“胸膜窗”存在,以上均提示有中央型肺癌的可能。本組中有4例誤診為胸膜炎并胸腔積液患者,重新閱片均符合上以征象。所以首診以中等量以上胸腔積液表現的患者應抽胸水后再攝片,進一步觀察肺門及肺部情況。如本組有2例抽胸水后復查胸片,X線始見肺門影增大及肺門區腫塊。
3.4 過分強調發病年齡及部位。因患者年輕,即使有胸痛、咳嗽、咯血和胸部X線異常表現,首先考慮為肺結核或炎癥,多是經抗結核或抗炎治療后無效,癥狀加重才進一步作相關檢查而確診為肺癌的。本組中有1例肺門腫塊和1例肺野孤立性結節陰影,實已具備了早期肺癌的X線征象,但因患者年輕,加之癥狀不典型,考慮為縱隔瘤和結核瘤而誤診。目前,青年肺癌的發病率有增高的趨勢[4],本組40歲以下有8例,占26.7%,故不能過分強調發病年齡。另外,由于肺結核好發部位多見于肺上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肺上野的肺癌易誤診為肺結核。事實上,發生于肺部上野的病變并非都是肺結核。本組位于肺上野的肺癌就有10例,故位于結核好發部位的病變,不能只考慮結核而忽略了肺癌的發生。
3.5 閱片不仔細、經驗不足及技術原因。本組有2例重新閱片時,可見初次片上已有病灶,其中1例為左下肺類圓形陰影,由于和心影重疊及升高的左隔影遮蓋,閱片不仔細觀察而漏診。另1例為右下肺大片狀模糊陰影,其間有一空洞,閱片時只注意氣液平,而未仔細觀察洞壁,誤診為肺膿腫,一個月后經手術病檢診斷為肺鱗癌。復習原片,其時仔細觀察可見洞壁有結節突出陰影,附近肋骨也有骨質破壞。漏診主要原因就是經驗不足,閱片不仔細,另外也與攝片KV過低,片子質量差影響觀察有關。在提高X線片的質量保證影像診斷的前提下,閱片要仔細,認真觀察分析病變特點,加以鑒別。臨床疑為肺癌的患者,即使胸部X線正側位片未見異常,也應警惕肺尖部、肺門區、心后區、脊柱旁、膈肌等隱蔽部位肺癌的可能,可進行多位置透視,轉位透視可發現以上部位看不到的腫塊影,必要時行CT檢查,避免漏誤診。
3.6 對肺癌合并肺結核未重視。本組有2例分別為67歲和73歲男性慢性肺結核患者,多次復查均被診斷為單純性肺結核,后經手術病理確診為肺結核合并肺癌。復習原片,肺內結核病灶無明顯變化,卻在其旁出現不規則密度增高病灶,且有肺不張表現。因有長期結核病史,對肺結核合并肺癌的警惕性不高,而原有肺結核呼吸道癥狀加重和原結核病灶附近出現新病灶,被認為是結核復發或進展。近年來有關肺結核合并肺癌的報道增多[5-6],故應對肺結核合并肺癌引起重視。當原有肺結核病灶在治療中有好轉或穩定的情況下,其附近或遠處出現新的結節病灶或塊影,同側肺門增大或有肺不張,均應警惕肺結核合并肺癌的可能。
[1]李鐵一.正確應用胸部影像診斷方法[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3,41(27):365.
[2]曹若遇.以炎性浸潤為改變的肺癌15例X線影像誤診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00,13(2):144.
[3]邱乾德.癌性大中量胸腔積液X線平片診斷(附50例X線分析)[J].現代醫用影像學,1994,3(2):69.
[4]丁樹青.青年肺癌誤診原因(附28例分析)[J].中國醫刊,2000,35(7):426.
[5]袁五營.肺結核合并肺癌36例漏誤診原因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1995,8(5):208.
[6]來中海.老年肺結核合并肺癌的特點及早期診斷[J].醫師進修雜志,1998,21(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