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吉
腹瀉(infantile diarrhea)是消化道常見病、多發病, 以大便次數增多和糞質性狀改變或稀薄或如水樣為主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1]。青少年運動員病情能否迅速好轉,關系其形體結構、氣化功能、專項技能、比賽成績。處理不當,消化道功能不能及時恢復,將造成營養不良,形成了腹瀉-營養不良-感染的惡性循環。本文運用中西醫結合運動醫學方式治療腹瀉,療效較好,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病例取自2006年6月-2011年12月確診為急性腹瀉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所選病例西醫診斷符合人民衛生出版社《內科學》腹瀉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按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腹瀉診療標準,屬腹瀉常證。病程1~5 d。
1.2 治療方法
1.2.1 中醫辨證治療 (1)風寒腹瀉:主要表現為大便色淡稀爛,夾泡沫,略臭,腸鳴腹痛,或咽癢惡風寒,面色淡白,鼻流清涕,咳嗽,小便清長。疏風去寒、化濕和中。藿香、陳皮、蘇葉各3 g, 生姜1片。水煎取汁,分3次服。(2)傷食腹瀉:主要表現為大便稀溏,夾有食物殘渣,酸臭,腹痛脹滿,瀉后痛減,口臭或有惡心嘔吐,食欲睡眠不佳。運脾和胃,消食化滯。山楂、焦神曲、雞內金各10 g,蒼術5 g,魚腥草15 g。水煎取汁,分3次服。(3)濕熱腹瀉:主要表現為便稀如水,腹痛即瀉,氣味穢臭,肛門灼熱、發熱煩惱,口渴,尿少色黃。采用清腸解熱,化濕止瀉。滑石10 g,葛根5 g,生山藥20 g,甘草3 g。水煎取汁,當茶頻飲,1劑/d。(4)脾虛腹瀉:主要表現為大便稀薄,色淡不臭,久瀉不止,食后易發,神倦,食欲差。健脾益氣、助運止瀉。黨參10 g,白術8 g,茯苓15 g。1劑/d,水煎分3次服。(5)脾腎陽虛:主要表現為久瀉不止,便稀,夾有食物殘渣,或見患兒形體消瘦、面色差、四肢欠溫、脫肛。溫補脾腎、固澀止瀉。黨參5 g,山藥20 g,炮姜3 g。水煎取汁,1劑/d,分3次服。
1.2.2 西醫對癥治療 飲食調整,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口服自備溶液:氯化鈉3.5 g,碳酸氫鈉2.5 g,氯化鉀1.5 g,葡萄糖20 g,加水1000 ml。補液量每公斤50~100 ml,每20~30 min約15 ml, 5 h內服完;靜脈點滴利巴韋林10 mg/(kg·d)、復合維生素、抗生素等對癥治療[2]。
1.2.3 其他方面 鬼針草40 g,加沸水2~3 L煎煮,置于足盆,熏蒸10 min,然后浸泡雙足,3次/d左右,連用3~5 d;健康宣教。注意飲食衛生及宿舍環境,加強腸道感染患者的隔離工作;做好預防注射工作[3]。調整訓練計劃:如羽毛球隊員建議病休1~3 d,4~5 d可適度進行發網前球訓練,5~6 d可進行正手扣殺、兩點吊兩點訓練,7 d根據情況進行實戰比賽[4]。此外,對運動員挑球擊球訓練中的高度、距離、弧度都應適度調整。
1.3 療效評定標準 按中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腹瀉病療效評定標準的補充建議。顯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 h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 h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腹瀉癥狀消除即為治愈。運動水平達到患病前水平即為恢復。
本組38例中,顯效35例(92.11%),有效2例(5.26%),無效1例(2.63%),總有效率97.37%。腹瀉癥狀消除時間2.5 d(通常3.4 d),運動專項恢復日常水平時間4.1 d(通常6.7 d)。
典型病案:患者,男,13歲,上海市楊浦區定海街道,田徑運動員,2009年7月20日初診。大便稀薄甚至水樣3 d,就診時證見:腹痛即瀉,急迫暴注,夾有食物,量多次多,氣味穢臭,肛門灼熱、身有微熱,口渴,尿短黃,舌質紅,脈滑數。給予西藥口服抗感染(諾氟沙星)、營養支持(水樂維他)、給予ORS糾正脫水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口渴即飲用,同時給予青少年運動員腹瀉方(葛根、黃芩、黃連、神曲、蒼術,魚腥草15 g。水煎取汁,分3次服)。次日瀉下明顯減少,2.5 d痊愈。
古代醫家對此病病因論述不外是感受六淫外邪。《證治準繩》言“解衣乘涼,夜臥當風所致”。《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暴注下迫,皆屬于熱。”由此表明寒熱等六淫都可以損傷脾胃運化功能,導致青少年運動員泄瀉。傷于飲食。《素問·痹論》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幼科準繩》認為:“傷食瀉乃脾胃虛弱。”脾胃虛弱,西醫將腹瀉的病因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感染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引起,以前兩者多見,尤其是病毒。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是飲食因素(喂養不當、果汁、腸道刺激物、過敏、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腸道對糖的消化不良),氣候因素(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天氣過熱、口渴飲奶過多)。腹瀉按辨證論治可分為常證(濕熱腹瀉、風寒腹瀉、傷食腹瀉、脾虛腹瀉、脾腎陽虛瀉,變證(氣陰兩傷、陰竭陽脫)[5]。
青少年運動員稚陽未充、稚陰未長,五臟六腑均嬌柔嫩弱,亦屬高發人群。腹瀉之后,運動強度、運動量沒有及時調整,體液消耗大,消化道的吸收及分泌功能無法短期內恢復,導致營養不良,發生感染性疾病。如果治療不正確或不及時,病情容易惡化,出現亡陽亡陰的重癥臨床表現。單純予以西醫治療和運動醫學監督, 缺乏特異性治療,且本病常由傷食所致,不適當的使用抗生素,更易加重腸道菌群失調。
藥理學發現藿香抗真菌、抗鉤端螺旋體、抗病毒作用,佩蘭有抑制病毒作用、佛手對多環節免疫功能有明顯促進作用,可促進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三者對胃腸有解痙作用,黃芩、黃連黃酮類化合物,抗菌、抗病毒,杜仲炭促進免疫和利尿[6]。肉桂、丁香、元胡、吳茱萸、茴香緩解胃腸痙攣從而減少疼痛、促進腸的蠕動、明顯改善腸道積氣。中西醫結合運動醫學理念,不是簡單的1+1等于2,也不是1+1等于1,而是1+1等于3,通過創新醫學治療,青少年運動員及家長更易于接受,操作簡單,藥源豐富,價格低廉,臨床療效滿意,屬于一種的新醫學,尤其適合廣泛于體育運動領域,值得推廣應用。
[1]常章富.泄瀉的中醫辨證論治與中成藥選用[J].中國執業藥師,2011,8(8):23.
[2]周冬梅.新生兒肺炎繼發腹瀉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8(30):9.
[3]呂長虹.益生菌預防嬰幼兒肺炎繼發腹瀉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09,2(11):20.
[4]張世明.中醫藥在運動醫學領域中的應用研究[G].中國科協2005年學術年會體育科學分會場論文摘要匯編,2005:48.
[5]韓新民.小兒泄瀉中醫診療指南[J].中醫兒科雜志,2008,4(3):3.
[6]Maroun J A,Anthony L B,Blais N,et al.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etal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 consensus statement by the Canadian Working Group on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J].Curr Oncol,2007,14(1):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