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和
3例精神分裂癥緩解后自殺分析
李萬和
精神分裂癥; 精神疾病; 自殺
病例1,患者,女,23歲,未婚,大專文化,技術員。入院前3 d耳聞人語,脫衣,胡語,用刀砍外婆,總病程半年,首次入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癥。經3個月治療,認識到用刀砍外婆不對,自知力大部分恢復,出院。一直門診服藥,并于2個月后上班工作。工作期間出差到普陀山,經看手相人說婚姻線不清楚,頓感患此病已遭歧視,又有婚姻線不清楚,生活無望,暗自流淚,在單位跳樓身亡。死前稱“爸爸是好爸爸,我解脫了”。
病例2,患者,女,27歲,未婚,高中文化,工人。入院前1周臥床,打父,認為飯菜有毒,總病程2年,第2次入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癥。經3個月治療,認為“飯菜有毒,打父親”是不正常的,自知力大部分恢復,出院。一直門診服藥,2個月后要求工作,單位領導卻將其從原市區調往郊區聯營廠工作,幾次協商無望的情況下,認為患此病丟臉,被人看不起,在家中跳樓自殺。死前獨自哭泣,將自己衣物理凈,與父親講“對不起,曾經打你,這是我不對”。
病例3,患者,女,62歲,已婚,小學文化,工人。入院前10 d認為飯菜有毒,罵人,不眠,總病程26年,第5次入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癥。經4個月治療,認識到“想飯菜有毒,罵人”是病態,自知力大部分恢復,出院。剛出院幾天,其夫遭車禍身亡,感到孤單,在家中跳樓身亡,死前對兒子講“老頭子死了,我也不想活了”。
自殺是指個體蓄意或自愿以各種手段結束生命的行為。精神障礙患者自殺的共同危險因素包括:未婚、單身、守寡、家庭沖突、低社會經濟地位或失業。有研究表明,自殺危險的兩個高峰期為住院后剛接受治療早期及出院后1周或3個月[1]。該3例患者有未婚、守寡、社會經濟地位不高情況,均在3個月內自殺,與文獻報道一致,應引起臨床重視。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殺率為一般人的6倍。這是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影響以及患精神疾病后遭受歧視和打擊所帶來的心理創傷,許多患者在病情緩解后自殺,因為忍受不了“瘋子”標簽帶給他們的屈辱,非病態動機的自殺增加,患者受歧視,對殘留癥狀久不消除的絕望,對長期服藥厭煩[2]。有2例患者感到患病后丟臉和被人看不起,工作困難,出現自殺,應當引以為戒,加強心理治療,改善認知,使其面對現實。自殺發生在精神分裂癥好轉階段,隱蔽,難以防范,一般家屬重視程度不夠,認為病已治愈了,一切將走向正軌,而放松警惕,當患者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上遇到挫折,情緒低落時,沒有引起思想上高度重視,一旦自殺成功,則感到突然、驚訝;因為家人正沉浸在喜悅中,又接受到客觀事實。Baechler認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發病時候不自殺,但當他們病情緩解,并知道自己是精神分裂癥患者或者害怕成為這種患者時,希望回避這種命中注定的后果,于是自殺。此時再遇上生活事件,諸如戀愛、工作、家庭問題,“屋漏又遭連夜雨”,令其心寒、失望。據國內文獻資料報道,精神分裂癥中導致自殺最常見的是幻覺、妄想,約占65%,其次是緩解期對疾病感到悲觀,工作或婚姻受挫[3]。認為長期住院給家庭經濟帶來巨大損失,生活困難,因患有精神病使婚姻難于完美解決,社會上一些人對精神病認識不足,對其另眼相看,甚至歧視,或侮辱其人格,認為精神病是自己歷史上的污點,對社會上的事物還不能適應,克服和抵制外來因素的能力差,導致消極情緒及言行而發生自殺[4]。當一個人感到無法忍受痛苦、無法克服困難、極力想擺脫困境而又感到無能為力時,則易產生自殺意念和自殺行為。對生活的絕望導致了自殺。自殺的動機:(1)擺脫痛苦,逃避現實,可以是擺脫現實中的痛苦,也可以是逃避毫無希望的未來;(2)呼吁或求助,想表明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幫助和同情[3]。例1患者經看手相人說婚姻線不清楚,曾談戀愛失敗,感到伴侶無望。例2患者工作分配不滿,有被歧視感,頓感前途渺茫。例3患者因夫遭車禍身亡,感到孤單無援,缺少老來伴。可見均失去生活勇氣,回避現實。
自殺雖是較為隱秘的,但在自殺者身上總有“泄密的窗口”,常見先兆有:(1)對自己關系親近的人,表達想死的念頭,或在日記、繪畫、信函中流露出來;(2)情緒明顯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為怪異粗魯;(3)陷入抑郁狀態,食欲不良、沉默少語、失眠;(4)回避與他人接觸,不愿見人;(5)性格行為突然改變,像變了一個人;(6)無緣無故收拾東西,呆視自己用過的東西,向人道謝、告別,歸還所借物品,贈送紀念品,流露出對人世的無限留念。例1患者有暗自流淚,稱“爸爸是好爸爸,我解脫了”。然父親僅理解為病情解脫了。例2患者有獨自流淚,含情稱“打父親不對”,死前將自己衣物理凈,然父親認為是懺悔心情。例3患者曾直言“老頭子死了,我也不想活啦”,然兒子僅當作一講了之,未予以重視。自殺又稱“尋短見”,“尋短見”就是一時想不通,如果此時醫務人員和周圍人發現上述異常,給予心理治療,因勢利導勸說,正視現實,讓他們知道重新安排工作、生活等問題上,將會遇到困難,鼓勵并激發患者戰勝疾病和各種困難的信心,大力宣傳精神衛生,得到社會各方面人士的同情和幫助,及時解決生活和經濟方面的困難,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其感到組織和家庭的溫暖,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或采取其他防范措施,度過“想不通”這一關,自殺也就可能避免。
[1]江開達.精神病學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349-350.
[2]沈漁邨.精神病學[M].第 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00.
[3]王祖承.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53-354.
[4]胡隆珊.精神分裂癥緩解后自殺的心理社會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醫學,1986(5):23.
10.3969/j.issn.1674 -4985.2012.05.107
200436上海市閘北區精神衛生中心
李萬和
2011-12-27)
(本文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