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登峰
38例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臨床分析
趙登峰
目的 探討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臨床特點和治療效果。方法 對38例新生兒顱內出血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治愈好轉率為86.8%。隨訪者中84.8%的患兒沒有出現后遺癥。結論 及時發現和采取正確的治療措施,新生兒顱內出血患兒的臨床治愈好轉率較高;防止早產對降低新生兒顱內出血發生率有重要意義。
顱內出血;新生兒窒息;產傷;早產兒
新生兒顱內出血是與產傷和圍生期缺氧缺血有關的新生兒常見疾病,多見于早產兒,致死率較高。因此,早期診斷、合理治療和預防非常關鍵,也是國際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1]。本研究對我院38例新生兒顱內出血進行臨床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新生兒顱內出血38例作為研究對象。男21例,女17例。其中,日齡<7 d者28例,日齡>7 d者10例。胎齡:<30周1例,30~35周者3例,35~37周者6例,37~40周者24例,>40周者4例。生產方式:順產12例,剖宮產22例,產鉗1例,臀位2例,枕橫位1例。出生體重質量:<1500 g者1例,1500~2000 g者2例,2000~2500 g者4例,2500~3000 g者9例,3000~3500 g者12例,3500~4000 g者7例,>4000 g者3例。羊水情況:羊水正常者18例,羊水過少者3例,羊水過多者2例,胎糞污染者11例,血性羊水者4例。臍帶:臍帶正常者30例,臍帶繞頸或捻轉者8例。胎盤:胎盤正常者37例,胎盤早剝者1例。出血部位:腦室出血13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2例,蛛網膜下腔+腦室出血3例,硬腦膜下腔出血6例,小腦出血2例,丘腦-基底節出血2例。出生時窒息情況:無窒息2例,輕度窒息28例(Apgar評分4~7分),中重度窒息8例(Apgar評分0~3分)。
1.2 臨床表現 神經系統抑制表現的患兒13例,主要表現為嗜睡、光反應遲鈍,擁抱反射減弱或消失;神經系統興奮表現的患兒19例,主要表現為煩躁、驚厥、激惹、尖叫等。
1.3 影像學檢查結果 對患兒入院當天或第2天進行頭顱CT或B超等影像學檢查。腦室內出血無腦室增大11例,腦室內出血伴腦室增大3例,室管膜下出血17例,腦室內出血伴室管膜下出血不伴有腦室增大3例,腦室內出血伴室管膜下出血伴腦室增大2例,影像學檢查正常但腰穿腦脊液有出血2例。
1.4 治療方法 按照新生兒缺氧缺血腦病(HIE)三對癥三支持治療方法進行治療,保證患兒的營養、維持血氣、血壓處于正常水平,血糖略高于正常值上限。及時清除患兒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加強患兒保暖措施。
早期加用止血藥物進行止血處理,補充維生素K1,若患兒出現腦室擴大及腦脊液血性,則應反復腰穿或硬膜下穿刺放液,或應用脫水劑治療,以降低顱內壓。并進行抗生素治療預防感染發生。加強對患兒體溫、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征的監護,對異常者及時采取措施對癥治療。
1.5 療效評定 治愈:新生兒反應良好、生命體征平穩、哺乳情況好、沒有出現其他不適及異常臨床表現;好轉:新生兒反應和哺乳情況好轉、生命體征波動較小、很少有異常臨床表現。
38例患兒經過積極的顱內出血處理,治愈21例,好轉12例,放棄治療5例,治愈好轉率為86.8%。對治愈好轉的33例患兒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隨訪率為100%。其中,28例(84.8%)患兒沒有出現后遺癥,2例患兒有腦積水和腦癱,3例患兒有癲癇癥狀,1例死亡。
新生兒顱內出血主要由于分娩過程中分娩異常或產程較長壓迫頭顱引起的。有研究稱[2],正常分娩的患兒出現分娩異常情況,導致胎頭在產道擠壓中出現露骨的擠壓變形最終導致大腦大靜脈破裂或上矢狀竇出現破裂引起;破腹產的患兒由于手術時間較晚,導致長時間缺氧引發的新生兒缺氧性顱內缺血。本組,剖宮產引起的22例,順產引起的12例,其他4例。
新生兒顱內出血多見于早產兒。有研究稱[3]早產兒顱內出血發生率高達79.49%,且胎齡越小,尤其是32周以內的早產兒,當動脈壓突然升高時能夠引起腦室周圍管膜下及小腦軟腦膜下豐富毛細血管的破裂出血,引起缺氧及酸中毒。
本研究對新生兒顱內出血進行積極的治療,取得良好效果。治愈好轉率為86.8%。隨訪33例患兒中28例(84.8%)沒有出現后遺癥。
可見,及時發現和采取正確的治療措施,新生兒顱內出血患兒的臨床治愈好轉率較高。此外,應加強對早產兒的監護,做好孕期產前的保健工作,盡量防止早產的發生,這對降低新生兒顱內出血發生率有重要意義。
[1]杜愛華.新生兒顱內出血90例觀察與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7,13(15):9-10.
[2]王湘蓉,章玲.新生兒顱內出血64例臨床分析.中原醫刊,2007,34(17):63-64.
[3]劉惠金.努力提高我國早產兒腦損傷的診斷和防治水平.臨床兒科雜志,2006,24(3):163-165.
476200 河南省柘城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