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平
隨著整體護理觀點的逐步深入以及社會健康需求的不斷變化,當今社會對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樣培養出滿足臨床需要的優秀的護理隊伍后備軍,是護理專科學校、醫院和社會需要共同關注的問題。而實現高等護理教育和臨床實踐的無縫對接,又是此中的重中之重[1]。針對這個情況,現對鄭州市5家醫院及296名實習護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我國護理教育發展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探討基于臨床實踐的高等護理教學模式。
1.1對象 將鄭州市內的3家市級醫院及2家省級醫院納入研究范圍,其中三甲醫院3家,三乙醫院2家。護生:研究對象為入院3個月以內的實習護生,共計296名。
1.2方法 自設醫院鑒定考核問卷和護生調查表,發至5家醫院護理部,醫院鑒定考核問卷由各實習護生所在科室護士長負責填寫。護生調查表由296名實習護生進行無記名填寫,統一回收。
兩份問卷回收率均達到100%,且均為有效問卷。
2.1醫院考核鑒定情況(表1)從調查表可以看出,滿意率排在前三名的分別是遵守醫院規章制度、職業道德和護理技能操作,其中前兩項均達到了85%以上,可見大部分實習護生已具備了較好的基本技能和道德素質;而風險責任意識、溝通協調能力以及人文精神則位列后三名,滿意率分別為:45.60%、54.10%和59.80%。

表1 醫院對實習護生鑒定考核表
2.2對實習護生調查 對實習護生的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人對護理專業前景持樂觀態度,工作態度積極;但對醫院相關法規和政策卻認識不足,僅有51.7%的人認為了解;在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的適應程度上,63.5%的人認為基本適應,24.1%的人認為部分脫軌,更有12.4%的人認為學校教育和臨床工作完全脫軌。在護理課程上,50.9%的人認為應該增加臨床實踐機會,其次是護理法規和人文教育;在個人素質上,溝通能力已超過專業技能被認為是自己目前最欠缺的能力。
3.1就醫院方面來講,實習護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護理技能合格,而溝通能力和人文素質欠缺,即綜合素質不強,核心能力不高,整體護理觀念不明確。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醫學家思格爾就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把健康的概念涵蓋了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在國際背景下,我國的護理模式也發生了很大轉變,其結構從“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的健康為中心”。整體護理作為新興的護理工作模式,強調護士除了應加強對患者自身的關注外,還需要把注意力放到患者所處的環境、心理狀態、物理因素等對疾病康復的影響因素上。護理工作的特點是與人交往,護理工作者需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但是我們的護理教育中往往只強調知識技能的培養,而后者卻很欠缺。因此在臨床護理的具體實際情況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評判思維能力、如何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能力、如何鍛煉學生對臨床護理實踐的處置能力,對他們今后能否順利地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護士至關重要。
護理教育應圍繞整體護理進行教學,提高護士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實現整體護理的基礎。2003年12月,我國教育部和衛生部聯合頒布了《三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領域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指導方案》,首次提出了中國護士的核心能力[2]。要求護理專業教育指導思想應遵循能力本位原則,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貫穿于在校教育的全過程。該方案要求在注重護生護理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同時,要重點培養溝通交流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知識綜合能力以及應急應變能力,為社會培養具有綜合素質能力的護理人才[3]。在課程設置上,把人文社科類課程,如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倫理學、法學、社會醫學、行為醫學等和預防保健、康復等理念貫穿護理教育的全過程。正確處理好專業課程教育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關系,使兩類課程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依存,使教學內容適應學科發展和社會對人才知識結構與能力的需求。讓護理教育模式的轉變不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是深入到實質中。
3.2對實習護生來說,經過3個月的醫院體驗和實踐,反思在校教育,部分人認為學校教育和臨床工作存在脫軌,認為高等院校的護理教育應增加臨床實踐機會、護理法規和人文教育,同時注重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
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如何增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和生產實習效果。傳統的教學只是將書本上的概念、原則和方法等教給學生,往往忽略了應用性的特點,最終導致學生在實際從業過程中缺乏靈活性和自主實踐性[4]。近年來,隨著學校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很多學校的臨床實習時間不斷壓縮,造成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故探索為學生提供真實場景模擬訓練顯得尤為重要。
護理模擬教學是深化整體護理教育理念有效途徑之一,它以其無風險性、操作的可控性和臨床病例多樣性等優勢得到了護理教育界的充分認可,并廣泛應用于護理教學中,是學生從學校學習到臨床護理工作良性過渡的最為可靠的渠道。①模擬教學增強了學生護理技能訓練的主動性。采用模擬教學,將學生置身于模擬病房的情景之中進行各項護理操作訓練,借助患有不同疾病的模擬患者,實現模擬患者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得她們在護理模擬患者時產生真實感,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靈活實現護理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更重要的是,通過模擬場景營造臨床氛圍,有利于護生真實與患者的交流,體會到臨床的真實感[5]。②模擬教學可推進綜合性實驗課程的開發。通過創設模擬臨床情境和模擬患者,使學生靈活運用基礎護理及各專科護理所學到的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護理技能的綜合訓練,開發出護理專業綜合性實驗課程,有效地培養學生臨床護理思維能力、病情觀察能力、應急應變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組織管理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③護理模擬教學有助于解決臨床見習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隨著我國全民自我保護意識逐步提高,加之近年醫療體制改革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實施,學生像過去那樣直接在患者身上進行護理技能操作與訓練的機會越來越少,如靜脈穿刺、更換水封瓶、導尿、灌腸等操作難以在患者身上進行練習;心肺復蘇等急救技術如在危重患者身上操作,有可能對患者造成危害等等。利用護理模擬教學創設出模擬患者、模擬場景、模擬病房等,以盡可能貼近臨床真實環境的方式進行護理技能訓練,其作為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的輔助手段,能有效緩解臨床見習的實際困難及臨床教學資源緊張的問題。
同時,提高護理教育層次,培養高質量的護理學專業教師隊伍,也是我國護理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重點。部分護理學專業教師脫離臨床,造成理論和實踐相脫離[6]。護理教師應該關注臨床護理實踐新動態,使教學與臨床緊密聯系,成為教學與臨床銜接的橋梁。通過采取在本校區內開展相互見學活動和走出去,深入醫院一線感悟臨床實踐,使課堂教育與臨床護理實踐相統一,讓學生對醫院有身臨其境之感,進而培養出適應臨床護理需求的學生。同時,護理教師還要深入了解現行護理實踐的法規、管理制度及工作方式。在課堂上加入醫療法規課程,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院護理管理體制、護理質量的三級控制、護理核心制度、管理年檢查護理評分細則、各級各類各崗位護理人員職責、醫療廢物的處理原則、職業暴露的防護、護理安全等,增強護生的風險責任意識。通過優化改革建立起適應我國國情并滿足臨床需求的護理教育模式。
[1]姜小鷹,高驥.高等護理教育與臨床實踐銜接的影響因素與對策.中國護理管理,2009,9(1):12-16.
[2]徐亮,劉輝,張蔚薇,等.護生核心能力的培養與護理實踐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西北醫學教育,2011,19(4):857-861.
[3]李巍.護理核心能力的提高應從護生教育開始.護理研究,2007,21(2):554-555.
[4]楊新月.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實踐教學管理.中國護理管理,2009,9(1):16-18.
[5]陳玲.瑞典護理實踐教學對我國護理教學的啟示.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7):1592-1593.
[6]趙慧玲,代亞麗.我國護理教育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