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東亞地區社會保障模式論*

2012-01-24 06:15:41鄭功成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2年2期
關鍵詞:制度發展

鄭功成

一、東亞地區社會保障模式研究的本土意義與世界價值

東亞地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日本、韓國、中國先后以持續高速增長的經濟發展成就深刻地影響了當代世界,其經濟政策廣受世界各國關注。然而,與經濟發展并行的東亞地區獨特的社會保障實踐卻并未引起西方主導的國際社會保障學界的足夠重視,歐美社會保障學者的著作中通常難覓東亞地區的影子,而東亞學者則大多是在遵從西方社會保障思維定勢與話語架構的條件下解析著本國或本地區的社會保障實踐。

從文獻回顧來看,對東亞地區社會保障制度的關注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因是西方福利國家遭遇危機議題,從而開始關注非西方國家。[1]例如,米奇利 (J.Midgley)1985年在分析“亞洲四小龍”的工業化與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關系時發現,“亞洲四小龍”的社會保障制度并沒有隨著經濟的現代化而迅速建立,與西方工業化國家存在差異,政治精英們并沒有積極地回應工業化過程中的社會風險,其社會保障制度呈現出鮮明的 “勉強的福利主義”(reluctant welfareism)的特點。[2]1990年,埃斯平·安德森 (Esping-Anderson)出版 《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一書并風靡一時,但他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西方發達國家,東亞地區的福利制度不是被其忽略,就是無法按照其分析框架歸入其確定的三種類型。1998年,古德曼 (R.Goodman)等人提出東亞福利模式的概念。[3]之后,部分東亞地區的學者也開始從比較社會保障分析的視角來認識本地區社會保障制度的特征,如古允文關于臺灣地區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歷程的研究[4],Kwon關于韓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5]進入本世紀后,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地區的部分學者開始關注東亞的福利體制,如日本的武川正吾,韓國的鄭武權、金淵明等,但分歧巨大。古允文等在2007年綜述了東亞社會保障研究的進展,并將已有的東亞地區社會保障制度特征研究概括為如下三類:(1)從政策偏好特征來表述東亞社會保障的特征。東亞社會保障多被描述成為 “家庭中心的”(family-centered)、“不 情 愿 的”(reluctant)、“傳 統 慈 善 的 ” (traditional-charity) 和“威權主義的”(authoritarian),其共同點是國家在福利的提供中處于邊緣的位置。(2)以政策體系的特征來表述東亞社會保障的特征。即政府在福利的提供上處于邊緣地位,但是不少制度性的福利項目也在東亞地區獲得發展,現有的福利政策體系重視教育項目、職業區分的保險項目以及生計調查性的福利項目,這些政策體系的特征多是這些項目的社會分層效果和傳統慈善的結合。(3)從福利體制論的視角進行相關研究并對福利體制特征進行標示。多數研究者認為,將東亞社會保障歸類為現有的埃斯平·安德森的三種福利體制類型是非常困難的,進而開始以自己發現的東亞福利體制的特征來對東亞社會保障進行命名,如家長式 (Oikonomia)福利體制、生產性(productivist)福利體制、發展型 (developmental)福利體制、儒家 (Confucian)福利體制及混合模式 (hybrid)。[6]

盡管關注東亞地區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在日益增多,但因起步太遲,加之受西方主導的學說思維定勢和過分強調數據的實證分析框架的影響,注定無法顧及制度特征背后的傳統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結構性原因,從而也就無法描繪東亞社會保障制度的真實面貌。更為關鍵的是,即使是對東亞地區的關注,也大多將注意力放在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地區,并局限于現實制度安排,其對中國大陸的關注嚴重不足,對東亞地區悠久的歷史淵源視而不見,從而只能是不完整的、短視的東亞社會保障研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美國家無論是政治家、學者還是公眾,大多知道包括中國、日本在內的東亞地區經濟發展對整個世界影響重大,卻無法了解惠及當今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東亞地區社會保障的獨特價值。即使是東亞地區的社會保障學者,也在很大程度上重蹈著歐美社會保障學者的傳統套路,大多局限于對東亞國家或地區非常具體的、法定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比較上,以具體制度設計的差異性掩蓋了東亞地區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同質性,進而使多數學者對東亞社會保障 (福利)模式是否存在心存疑慮或持否定態度。

上述現象其實是西方主導的國際社會保障學說的重大缺陷。其后果在于,不僅導致了世界社會保障學說的殘缺和國際社會對東亞地區社會保障實踐經驗的忽視,也對東亞國家自己的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實踐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因此,重視東亞地區社會保障體系的研究,用超越西方固化的思維方式與話語框架來研究東亞地區的社會保障模式,顯然具有彌補當今國際社會保障學說之不足和更理性地促進東亞國家或地區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雙重意義與價值。

二、東亞社會保障模式研究的方法與維度

東亞社會保障模式的研究任務,是將東亞國家或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置于全球社會保障體系之中,按照一定的原則科學構建劃分標準,看看該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否自成一類,并有著與其他模式迥異的特征。毫無疑問,按照以往的“商品化”與 “去商品化”測量指標和局限于法定制度安排框架下的思維慣性與劃分標準,東亞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事實上很難被歸到西方標準下的某一類模式之中。這主要是因為,西方主導的社會保障理論習慣于注重現實而忽略歷史,習慣于只重數據而忘卻影響數據的傳統與文化等,習慣于只見法定制度安排的 “非此即彼”而不見法定制度之外也能夠提供相應保障的機制,習慣于只以自己為中心而忽略包括東亞地區在內的其他國家或地區。因此,研究東亞社會保障模式需要有更完善的研究方法與新的維度。

筆者曾在第七屆社會保障國際論壇 (韓國釜山,2011)上強調當代社會保障的發展要有歷史觀與全球視野。[7]因為對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與人民切身利益的社會保障而言,沒有時間的長度,不可能把握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規律;沒有空間的廣度,無以驗證不同社會保障模式的優劣。很顯然,現代社會保障或現行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還太過短暫,只有西方國家的實踐也太過狹隘。只有將注意力從關注現實延伸到兼顧歷史,才能發現特征背后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如中國現行的救災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兩千多年來的做法,公職人員的福利待遇優厚亦與傳統的官本位色彩相關聯。只有將視野從關注本國擴展到考量全球,才能發現社會經濟政治結構對這一制度的深刻影響,才能發現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進程中的普遍規律與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獨特個性,才可能總結、概括或歸納出不同的模式及其發展特征。只有理性地對待歷史與他國的經驗與教訓,才能超越現實、走出狹隘,尋找到當代社會保障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并為解決世界共同面臨的社會保障問題提供更為有效的方案。因此,研究東亞地區的社會保障模式,必須正視現實中歷史的短視和全球視野的欠缺,這種欠缺正在影響著東亞國家或地區社會保障政策的理性選擇,同時也給本應具有歷史長度并受全球化影響的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增加了不確定性。

強調歷史觀與全球視野,實質上是強調對社會保障模式的比較研究要從宏觀入手、大處著眼。否則,即使是獲得絕大多數人公認的斯堪的納維亞模式,也會因丹麥與芬蘭之間存在些微差異而不能歸為同類,更何況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確實在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存在著現實差異性。因此,在東亞社會保障制度比較研究中,有必要矯正重量輕質、重法定制度輕其他機制的傳統取向。過分地強調數據與定量研究,只能反映一個階段或相對靜態的國家制度狀況,不能反映動態的、長期的制度運行狀況和制度變遷背后的影響因素,只能兼顧到制度內的安排而不能兼顧到與之相關的非制度化安排,只能較好地描述出體制與政策而不能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歷史原因與民族特性所產生的作用,再加上統計口徑不統一,也會導致比較研究的非全面性。因此,在東亞社會保障模式研究中,應當更加重視質性研究,尤其是要注重宏觀、歷史、全球角度的質性研究,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

有鑒于此,筆者提出三個維度,即建制理念與福利文化、需求滿足與責任承擔、制度結構與發展路徑,其實這也是構成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保障制度模式的三個基本維度。

(1)建制理念與福利文化。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確立,都會有相應的理念來支撐并建立在相應的福利文化基礎之上,從而既能夠解釋各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出發點與歸宿,也可以從建制理念與福利文化之中窺探其發展取向。一定的建制理念決定著社會保障的發展目標,一定的福利文化則構成了相應的福利制度生存與發展的土壤,這就是為什么美國與英國同屬自由資本主義世界而福利制度的建構卻迥異的深層原因。是基于社會公平還是基于經濟發展與效率,是追求權利平等還是追求化解風險,是崇尚集體主義還是向往個人自由,等等,這些取向雖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時代的影響,但歷史傳統與文化是不能割斷的。雖然當代世界各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理念很難涇渭分明,但在混合中依然可以發現其側重點。因此,建制理念與福利文化應當是分析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第一個維度,也是解構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特征背后的傳統與社會經濟政治結構性原因的鑰匙。

(2)需求滿足與責任承擔。就人類自身的生活需求來說,基本上是大同小異的,因為人生中的風險總有相似性,又都具有不確定性,伴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和家庭小型化趨勢不可逆轉,個人越來越不可能依靠自身來解決生活需求問題。因此,如果我們能夠確認每一個人都必須借助個體之外的機制來獲得生活保障的滿足,那么,用何種方式來滿足人生保障的需求,以及如何承擔滿足需求的責任,便構成了評估社會保障制度模式的重要依據。一方面,個體需求的滿足是依賴家庭還是社會,抑或社會與家庭及其他的有機結合,這種結合中的比重與順序,既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制理念與福利文化,同時也會直接影響到社會保障制度的結構與發展路徑。另一方面,既然人不可能獨善其身,而是需要尋求超越個體之上的生活保障,那么,這種保障責任的承擔一定是在家庭、社會、國家等之間采取分擔的方式,但責任分擔卻存在著結構不同、各主體責任先后有別、輕重不一的差異,這種差異性正是評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并對其進行歸類的重要依據。因此,需求滿足與責任承擔構成了分析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第二個維度。

(3)制度結構與發展路徑。選擇什么樣的制度結構與發展路徑,能夠反映出各國在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過程中的價值取向或理念,也是其國民福利需求滿足方式與責任承擔方式的具體反映。例如,有的國家是以與就業及收入相關聯的社會保險為社會保障體系的主體,有的國家實行的是以稅收與財政為基礎的福利性制度安排,有的國家特別借重市場機制,或者雖然上述形式并存但依然會有主次之分。在發展路徑方面,盡管都呈現出從選擇型到普惠型的歷程,但選擇的重點與普惠的進程仍然表現出個體的差異性。因此,制度結構與發展路徑是考察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產生與發展規律的基本依據。

在上述三個維度中,一定的建制理念與福利文化奠定了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石,一定的需求滿足與責任承擔方式決定著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建構,而具體的制度結構與發展路徑則是各國社會保障制度模式的具體反映。在當代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的比較研究一般停留在可以量化的第三個維度,而較為忽略甚至完全忽略不能量化或者不能完全量化的第一個和第二個維度。

通過上述三個維度,基本能夠客觀地反映出各國社會保障模式選擇的價值取向及具體架構,通過比較研究,便能夠對社會保障制度實踐進行相應歸類。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完成解釋東亞社會保障模式的任務,而是在于提供這樣一個分析框架,并在比較中發現東亞國家的共性與差異,最后得出東亞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否可以歸為或基本歸為有別于歐美國家及其他地區國家的一類。而對東亞社會保障模式的概括與理論詮釋,應當是下一階段所要完成的任務。

三、中、日、韓三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共性分析

根據上述三個維度,對中、日、韓三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簡單的比較后,可以發現,東亞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有共性的。這些共性較為鮮明地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建制理念與福利文化具有共性:促進經濟發展,化解社會風險,彌補家庭功能,工具性價值明顯高于目的性價值

從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產生與制度變遷的路徑出發,可以發現,國家的福利發展理念與福利文化從根本上決定著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思路。正如彼得·亞伯拉罕森指出的那樣:“斯堪的納維亞福利體制對于其他地區而言是值得借鑒的,但不能復制,因為它是建立在涉及政治文化和民族同質性等眾多前提假設上的”[8]。迄今為止,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其福利發展理念基本上可以概括為:是基于經濟發展而非是基于社會公平,是追求化解個體與群體的風險和社會穩定而非基于公民的平等權利,是崇尚集體主義、群體至上而非強調個人自由與尊嚴。東亞地區的福利文化普遍強調集體主義與國家中心主義,以及儒家的 “孝悌”為先,社會保障制度具有彌補家庭保障功能的鮮明色彩,國民的心理意識首先認同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保障,之后才是超越家庭之上的社會保障,政府主導的社會保障制度通常被國民認為是對家庭保障不足的彌補,而不是實現個人自由和維護個人尊嚴的條件。因此,在東亞地區,社會保障制度的工具性價值明顯高于這一制度的目的性價值。

2.需求滿足與責任承擔方面的共性:家庭保障功能強大,單位保障全面,政府強勢主導,法定社會保障制度具有較明顯的補救性特征

在人的生活保障需求方面,無論哪個國家或民族的公民,都應當是基本相通的,但在需求滿足方面,卻因承擔責任的主體與具體供給方式的不同組合而存在著很大差異。根據福利多元主義理論,社會保障提供的主體包括國家、市場和社會,社會還可以進一步分為家庭和社區及非營利組織。中 (包括臺灣地區)、日、韓三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福利需求滿足與提供主體方面具有鮮明的共性,即個體在遭遇風險時首先會選擇依靠家庭 (以及家族)獲得幫助,家庭被認為是人生最值得信賴的保障;所在社區和所在單位亦會發揮相應的扶助作用,它們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家庭延伸的性質,如東亞地區的單位保障全面,員工對單位的歸屬感較強,勞資之間的對抗性較弱,工會的作用普遍不如西方;政府則扮演著強勢主導者的角色,規制著家庭保障,牽引著單位保障,自身則提供著國民個體福利需求滿足的相應保障。就這一點而言,中、日、韓三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較為鮮明的補救性特征。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東亞地區,家庭在社會保障提供中的作用非常明顯。瓊斯指出,東亞國家的福利制度的特色在于沒有勞工的統合主義,沒有廣泛的教會的慈善,沒有平等的團結,也沒有自由主義的自由放任,取而代之的是家庭在福利供給中所扮演的角色,強調親屬關系,因此家人有提供福利和照顧服務的義務,這與西方的福利國家具有很大差別,所以,其將東亞福利國家稱 為 儒 家 福 利 體 制 。[9](P198-217)東 亞 地 區 各 國的家庭在社會保障提供中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收入保障,更體現在服務保障和精神慰藉方面。家庭在兒童照顧和老年人照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三世同堂、擴展家庭同居的比例較高,這是因為,一方面,與子女同住被視為天倫之樂,老人愿意在子女 (孫子女)照顧上投入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在東亞文化中,由子女照顧而死在家中的老人被視為 “壽終正寢”,是一種有尊嚴的、體面的死法。東亞地區特殊的幸福觀和生死觀,決定著家庭成員既有相互保障的剛性義務,也有共同抗拒生活壓力與風險的巨大彈性,從而在社會保障提供中具有重要且特殊的意義。在中國,《婚姻法》、《繼承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殘疾人保障法》等法規中均對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扶助有明確規定。在日本,個體獲得政府社會救助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個體所在的家庭或者與其有血緣關系的人無力提供相應的幫助,這顯然是對家庭成員相互保障與家庭福利提供的一種規制。在韓國,以家庭為中心的儒教傳統是以家長為中心的社會,孝敬父母的傳統在韓國福利模式里同樣異常深厚,老年人和殘疾人等不是采取以福利機構為中心來收容,而是提倡由各個家庭負責,等等。因此,盡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家庭結構小型化以及 “少子高齡化”現象的出現及強化,家庭保障功能持續弱化,但毫無疑問,家庭保障仍將是東亞地區國民的最重要的保障機制,政府主導的社會保障制度也往往需要以家庭為單位或者透過家庭才能得到更為廣泛的認同,并在實踐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社區福利與單位福利 (或者企業福利)在東亞地區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這并不妨礙它們成為東亞地區人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要來源,它們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被視為家庭保障的一種自然延伸。在中國,一直有 “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社區鄰里之間的相互照顧往往構成人生保障的補充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立的農村“五保戶”制度就是建立在鄰里相互照顧的基礎之上的,直到2006年才由農民共同供養改為財政供養,但對分散居住的 “五保戶”的照顧仍然會被鄰居看成是一種 “習慣性義務”。在韓國,同樣具有長期的農耕社會傳統,種田互助、全村人互幫的習俗在當今社會里仍然存在。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東亞地區的單位福利具有獨特意義。在中國大陸,計劃經濟時代的單位福利幾乎包括了勞動者及其家庭成員的所有福利在內,改革開放以后雖然有所改變,但單位福利仍然是解決個體生活風險的重要保障;日本的企業福利有著很強烈的職工互助色彩,是日本勞工及其家庭成員福利的重要來源;在韓國,單位提供的福利同樣構成了個體社會保障的必要且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東亞地區的單位福利與西方國家的職業福利有著重大差異,單位福利的模糊性,既折射出東亞地區獨特的中庸文化,也反映了東亞地區單位制所獨有的歸屬感,這應當是東亞國家社會保障供給和責任承擔的一個特色。

正是在功能強大的家庭保障與單位保障下,東亞地區雖然奉行國家中心主義,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與主權意識,政府也保持著傳統的強勢狀態,但其直接提供的福利保障卻往往具有明顯的補救性。當然,這種補救性并非是以絕對的量來衡量的,而是需要同時考慮人們的內心取向與意愿。例如,中國、日本、韓國都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即使子女不孝順,老年父母也通常不愿意離開子女而獨居;家庭成員之間即使有沖突,但在遇到困難時往往能夠相互幫助。這一點也說明在研究社會保障模式時,過度地依賴數據并不一定能夠得出客觀科學的結論。

3.制度結構方面的共性:以繳費型制度為主,兼具保守主義、自由主義與發展主義,屬于典型的混合型制度安排

在東亞地區,無論是已經定型的日本、韓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是正在加速建設中的中國大陸社會保障制度,都呈現出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均以繳費型制度為主,突出強調個人權利與義務的對應關系,與就業和收入相關聯,繳費型的各項社會保險與公積金之類的保障性制度構成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社會保障制度的主體,而直接由國家財政支撐的財政性社會保障項目卻發展不足。這是因為,中、日、韓三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均是在工業化進程中為了培養和保有一支富有生產力的勞動力隊伍而建立的,其保障的重點自然集中在公職人員和正規就業的企業職工上。這一特色在中國計劃經濟時代表現得十分明顯,一個家庭只要有一個人在國有單位或集體單位就業,就意味著全家都有了相應的保障,非就業者是通過就業者獲得國家或單位的福利的。相反,社會救助項目則是為了防止社會弱勢群體由于貧富差距過大危及社會安全而采取的一種間接的社會控制手段。這種 “重保險、輕救助和福利”的制度結構,加上社會救助制度嚴格的家計收入調查,會從另一側面激勵有勞動能力的社會群體積極地從事生產活動,進而達到提高社會勞動參與率的目的。與此同時,在中 (包括臺灣地區)、日、韓三國,又均能透過一些具體的社會保障項目看到福利國家的影子,或者自由主義主張的市場行為。例如,中國的職工養老保險采取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模式,是典型的混合型模式;日本既有繳費型的養老保險也有非繳費型的養老金;韓國的家族、社區、單位、國家共同體,同樣表現出一種混合性的特點。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既有源自德國等歐美國家的因子,也有與自身傳統相結合的制度安排,因此,東亞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其實是工業文明與東亞傳統相結合的產物。

4.發展路徑方面的共性:從勞動者到全體公民,從人力資本投資到生活質量保障

考察東亞地區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路徑,可以發現,在遵循從選擇型到普惠型的普遍發展規律的條件下,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均經歷了 (或正在經歷)從勞動者到全體公民、從注重人力資本投資到追求生活質量的過程。回顧近60年來的發展歷程,中 (包括臺灣地區)、日、韓三國的經濟起飛都曾經依賴或者正在依賴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在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實行的早期階段,在當時的國家分工體系下,相對于西方發達的工業化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低生產成本。盡管工業化所致的社會風險激增,從而迫切需要大力發展社會保障制度,但為了鞏固其勞動力成本低廉的貿易優勢,東亞國家政府也會傾向于壓抑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來配合其快速工業化,這種發展邏輯深刻地影響了東亞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選擇。一方面,三個國家均建立了以社會保險為主體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使得早期的社會保障對象集中在勞工群體,既體現了對勞工群體福利的“褒獎”(區別于其他群體),又能夠將社會保障控制在一個較小的群體,進而降低了整體的稅收負擔。另一方面,社會保險計劃中的就業關聯,配合社會救助制度中的嚴格的收入調查、較低的救助水平,有利于強化勞動力隊伍的勞動紀律,因為社會保險待遇的取得和就業時間、工資水平相關聯,自然會激勵勞動者遵守勞動紀律并積極就業。在為勞動者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險后,這些國家才開始構建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如果我們將社會保障項目分為收入再分配項目與人力資本投資項目,可以發現,東亞國家采取的均是人力資本投資項目優先取向。不少研究已經指出,東亞國家的社會保障項目優先集中在教育福利與健康保障等項目上,如中 (包括臺灣地區)、日、韓三國的義務教育福利可能是所有社會保障項目中最受重視并最具普遍性的保障項目,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地區均是在已經建立覆蓋全民的健康保險制度條件下才構建覆蓋全民的養老保險制度的。中國大陸曾經在計劃經濟時代建立過覆蓋全民的勞保醫療、公費醫療與農村合作醫療,近幾年間則在大力推進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目前已經覆蓋了95%以上的城鄉居民;對于全民養老保險,政府已經設定了在2012年實現制度全覆蓋的目標,但要讓所有符合參保條件的社會成員都參加進來,顯然還需要經歷較長時間才可能真正實現。在發展具有人力資本投資功能的普惠性的教育福利與健康保障后,具有收入再分配作用的養老保險、社會救助與福利事業才被高度重視并得到快速發展。隱含在東亞國家社會保障制度這一發展路徑中的理念和原則,鮮明地塑造了三國社會保障制度在發展取向上的特征,即社會保障制度的社會控制色彩濃厚,具有服務于經濟發展的取向。

有實證研究證明:發展主義指標內的項目幾乎完全可以解釋東亞福利體制的特色,如低度的政府社會支出、低度的經濟現代化、低度的勞工運動、高度的家庭支持、高度的性別工資差異以及高度的社會投資。因此,雖然以中國、日本、韓國為代表的東亞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確實存在著國別之間的差異,但這并不妨礙這些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著上述共性,這些共性正是鑒別東亞地區社會保障有別于其他地區社會保障的基本依據,也是這一地區能夠歸入同類型社會保障模式的基本依據。

四、中、日、韓三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差異及其他

前面已經分析了,中、日、韓三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建制理念與福利文化、需求滿足與責任承擔、制度結構與發展路徑等方面的相似程度較高,這些共性決定了它們確實可以歸為同一類別。然而,由于中、日、韓三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存在很大的差異,日本早已經是發達國家,韓國作為新興工業化國家也明顯領先于中國,而中國正在加速發展本國的經濟,加之三個國家之間的民族差異性與政治體制的差異性,不可避免地要對本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與制度選擇產生影響。因此,在比較三個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時,還有必要討論其差異性,并分析這些差異性是否會對社會保障制度產生質的影響。

中、日、韓三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可比性問題的提出,在于三國在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上的差異。

第一,經濟發展程度差異的影響。按照工業主義的邏輯,起源于德國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是工業化大生產的產物,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著社會對福利的需求水平和結構,更決定了國家與社會的福利提供能力。所以,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對福利制度的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然而,我們也可以推知,隨著后進國家的發展,其福利水平必然會逐漸提高,并日益趨近于先進國家的水平。在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將處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的社會保障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無異于將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的昨天與明天進行比較,這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此,我們需要考慮在同一經濟發展水平 (或者發展階段)上比較不同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異同。而這種發展階段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衡量:一是經濟發展總量指標方面的相當。這方面可以比較用購買力平價衡量的GDP總量和人均GDP水平相同時不同國家的社會保障的相關數據,進而分析經濟發展程度以及人口數量因素的影響。二是經濟發展結構性指標方面的相當。即經濟發展所致的結構變遷是福利需求產生和變遷的結構性原因,所以,對福利制度作用的發揮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一般而言,應當考慮以下結構性因素:(1)城市化水平:以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來衡量;(2)工業化水平:以第二、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來衡量;(3)就業結構:以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數量占全部勞動力數量的比重衡量;(4)年齡結構:老年負擔系數和少兒負擔系數。當然,在考慮上述因素的同時,還不能忽視社會保障制度在發展進程中的歷史教訓和其他環境的綜合影響。

第二,社會發展水平,尤其是民主化程度對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工業化和民主化是福利國家建立的兩個重要原因。在考慮經濟發展程度差異之外,還需要重視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尤其是民主化進程差異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在比較分析中、日、韓三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差異時,需要考慮民主化前后的差異,進行分別的比較分析。

當然,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其特殊的政治經濟制度也有著不同的影響。比如,公有制 (土地公有、國有企業等)、多民族構成和民族自治、財政分權,以及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等,都對其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有著不同的影響。

不過,從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實踐來看,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會直接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保障水平,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能夠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結構與功能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很難改變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選擇,即社會保障制度模式的選擇只能植根于相應的發展理念與福利文化,并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合適的福利需求滿足與責任承擔方式。因為后進國家或地區遲早也是要實現工業化、城市化的,其經濟結構、人口區域結構、就業結構乃至人口老齡化趨勢等均會在一定程度上日益趨同,而政治民主化進程亦不可阻擋,但社會保障制度卻并不一定如此,這一點可以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差異性得到驗證。因此,不同的發展階段并不必然影響社會保障模式的選擇,而不同的理念與文化以及滿足需求的不同方式與責任承擔傳統,卻必定影響社會保障制度的結構與路徑選擇。遺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

當然,中、日、韓三國的社會保障是否能夠作為有別于其他地區社會保障制度的一種獨特模式,還需要相應的數據分析作支撐。然而,即使東亞地區社會保障模式一時無法得到統計結果的有力支持,從前述三個維度進行比較分析也是有特殊意義的,因為它能夠引導我們認識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在特征。

本文的研究只是提出一個初步的分析框架及初步的理論分析。事實上,還有許多內容沒有展開,如西方社會強調制度化,社會保障制度設計也講究非此即彼;而東亞國家卻有著貴和持中、群體至上的傳統,許多福利供給并非法定制度安排,而是以非制度化的方式提供,等等。因此,東亞社會保障模式研究的意義非凡,但又任重道遠!

[1]李易駿、古允文:《另一個福利世界?東亞發展型福利體制初探》,載 《臺灣社會學刊》,2003(31):191。

[2]Midgley,James.“Industrialization and Welfare:The Case of the Four Little Tigers”.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1985,20 (3):235-258.

[3]Goodman,Roger,Gordon White,and Huck-ju kwon.The East Asian Welfare Model:Welfare Orientalismand the State.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8.

[4]Ku,Yeun-wen.Welfare Capitalism in Taiwan:State,Economy and Social Policy.London:Macmillan Press,1997.

[5]Kown,Huck-ju.The Welfare State in Korea:The Politics of Legitimation.Basingstoke:Macmillan,1999.

[6]Yeun-wen Ku,Catherine Jones Finer.“Developments in East Asian Welfare Studies”.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2007,41 (2):115-131;Yih-Jiunn Lee and Yeun-wen Ku.“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s:Testi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Developmental Welfare State”.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2007,41 (2):197-212.

[7]鄭功成:《當代社會保障發展的歷史觀與全球視野》,載 《經濟學動態》,2011(12)。

[8]彼得·亞伯拉罕森:《論斯堪的納維亞模式及對東亞的啟示》,載 《社會保障研究》(北京),2010(1),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

[9]Jones-Finer,Catherine.“The Pacific Challenge:Confucian Welfare States”.In Catherine Jones (ed.).New Perspectives on the Welfare State in Europe.London:Routledge,1993.

猜你喜歡
制度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論讓與擔保制度在我國的立法選擇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网站中文| 制服无码网站| a毛片在线播放| www.亚洲一区|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色播五月婷婷|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欧美精品不卡| 色悠久久综合|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a级高清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综合亚洲网| 久久综合色视频|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www欧美在线观看|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国产v欧美v日韩v综合精品|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天天色综网|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大香伊人久久| 国产精品第页|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麻豆a级片| 国产久操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亚洲色图另类| 亚洲视频二| 国产精品30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一级片网址| 视频一区亚洲|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久草美女视频|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九九久久99精品|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国产区免费| 婷婷色在线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福利在线不卡|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制服无码网站| 99re在线观看视频| 97av视频在线观看| 999福利激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