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晉平
(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婦幼保健院,033000)
賁門失弛緩癥又稱賁門痙攣,是臨床中原因尚未明了的一種以食管下端括約肌松弛障礙和食管體部蠕動減弱,甚或無蠕動現象為主要特征的食管動力功能紊亂性疾病。臨床上無特效治療藥物。采用物理性擴張療法能獲得短期療效,但需長期反復進行。手術治療易繼發其他病癥。運用按摩手法治療此病有獨到之處,療效滿意。筆者現將5例賁門失弛緩癥患者的臨床按摩手法治療總結如下。
收治賁門失弛緩癥患者5例,其中男2例,女3例;年齡最小30歲,最大49歲,平均41歲;病史最短2年,最長6年。均出現吞咽困難、食物反流以及下段胸骨后不適感或疼痛,可伴有體重減輕甚至營養不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臨床表現:①咽下食物困難,5例患者皆有。并在精神因素、環境因素等刺激下,咽下食物困難會加劇,甚至拒絕進食。②疼痛,有2例患者自覺胸骨后疼痛不適,3例患者當按壓胸骨時有疼痛。③食物反流,5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食物反流現象,故在臥睡時必需墊高頭部和上背部。④體重減輕,5例患者體重都在50kg以內,身體消瘦,面容憔悴,行走無力,皆是由于進食困難、營養攝取不足所導致。
檢查:精神倦怠,語聲低微,舌淡暗,苔薄白,脈沉緩。觸摸胃脘部有條索狀物,稍加用力按之,則疼痛加劇,并向胸骨后上方和腰背部放射。X射線鋇餐檢查:顯示鋇劑通過食管緩慢,食管擴張,內見食物殘渣影,賁門開放受限,呈“鳥嘴狀”狹窄,邊緣光滑,部分鋇劑可因重力作用入胃,食管內有較多鋇劑殘留,可以作出明確診斷。
胃鏡檢查:食管擴張,內有殘留液體及食物殘渣,各段黏膜輕度充血,未見糜爛及潰瘍,齒狀線欠清晰,賁門呈緊閉狀,內鏡通過時無明顯阻力,胃體黏膜完整,色澤正常,未見腫物與潰瘍。
治療手法及原則:本組病例均采用按摩手法治療。
治療原則:調節植物神經功能,恢復食管下括約肌自動開合的調節作用,解除患者緊張不安情緒。
取穴:膻中、鳩尾、上脘、中脘、水分、章門、期門、梁門、脾俞、胃俞、阿是穴、豐隆、肩井、足三里等穴。
手法:腹部以摩、揉、振顫、推為主;背部以推、撥、揉、點按、搓為主。
操作步驟:第一步,患者俯臥位,胸前墊一高枕(防止食管內停留物吐出),術者立于頭前,用雙掌從風門向大腸俞推膀胱經數遍,在推到肝俞、脾俞、胃俞時,力度要稍微加大,使患者有順暢感;然后,再從大椎向腰陽關推督脈數遍,當推到第四胸椎至第一腰椎時稍加輕微振顫法,使患者感到有蠕動感最佳;再用掌跟按揉腰背部兩側的膀胱經數遍,重點按揉肝俞、脾俞、胃俞等穴位,使患者胃內有溫熱感為最佳;拇指揉撥華佗夾脊穴數次,特別對第四胸椎和第八胸椎棘突旁開5分處的阿是穴要著重揉撥,使患者腹內有松弛感為最好;最后在患者背部自上而下施術法,橫搓脾俞、胃俞。第二步,患者仰臥位,頭下墊一高枕(防止食管內停留物反溢),術者立于患者右側,用手掌輕輕順時針摩腹數遍,重點摩鳩尾穴周圍;順時針掌揉上腹部,使患者腹內有轆轆水聲為宜;再用掌跟按住水分穴,中指按住鳩尾穴,拇指和小指分別按住左右梁門穴,掌心對準中脘穴施術振顫法5~7min,使患者胃部完全放松,并有熱感向背部傳導為最佳;然后輕推兩側肋弓,輕輕點按膻中穴,兩側期門穴、章門穴;推下肢豐隆穴、揉點雙側足三里穴,患者會有很明顯的酸麻脹感覺并且向腹部方向傳導為效果最佳。第三步,患者坐位,術者立于其背后,用雙手拇指和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緩緩對捏、提拿兩側肩井穴數次,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再用掌心輕輕揉按肩井穴數遍。手法完畢。
完成本套手法每次大約需25min,每日1次,30次為1個療程。休息1周后,再繼續下1個療程治療。
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咽下食物如常,體重增加,3年以內未復發;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咽下食物偶遇情緒波動明顯時,會有輕微梗阻感,體重和精神面貌恢復正常,3年以內病情未復發或癥狀未加重;好轉: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吞咽食物時梗塞現象好轉,但仍不敢吃干硬食物;無效:經過6個療程治療,臨床癥狀沒有明顯改善,咽下食物仍困難,睡臥仍需墊高枕。
鑒別診斷:在按摩手法治療前,必須要與反流性食管炎相鑒別;排除食管內腫瘤等。
結果:痊愈3例,占60%;顯效1例,占20%;無效1例,占20%。本組病例總有效率達80%。
患者,女,39歲。患賁門失弛緩癥3年余,四處求醫治療,病情未見好轉。1999年4月28日因吞咽食物困難加劇,胸背部疼痛加重,嘔吐惡心,消瘦乏力,睡眠不能平臥來我院門診部就診。筆者為其做了全面的體檢,認真查看了其過去的治療史,并囑其在我院重新拍攝了X線鋇餐造影檢查明確診斷。以上述一套完整的按摩手法作為其治療方案,經過6個療程的治療,治愈,體重增加了6kg,睡眠可以正常平臥,隨訪3年未復發。
賁門位于人體胸腔內食管下端與胃相連,是食物經食管入胃的門戶,能正常關閉,能開放,故稱賁門。當吃的食物經食管入胃時,賁門括約肌開放(松弛),容食物通過。平時賁門處于關閉狀態,以防胃內容物反流于食管內。而賁門失弛緩癥恰恰是一種食管運動障礙性疾病。以食管缺乏蠕動和食管下括約肌松弛障礙為特征,導致食物不能順利進入胃內,形成食管功能性梗阻。臨床上有吞咽困難、食物反流、胸部不適或胸痛,可伴有體重減輕、精神倦怠、面容憔悴等表現。根據該病的臨床表現和特點,歸屬于中醫學“噎嗝”、“反胃”等范疇。其病理基礎,多半是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結痰凝,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升降失常所致。
筆者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運用按摩手法對賁門失弛緩癥病例做了很詳細的臨床研究與治療探索,收到了較為滿意的理想療效。臨床實踐證明,在患者胸腹部和中背部施以推摩、振顫、揉撥、點按等輕重緩急適宜的手法,主要會產生三個方面的有力治療作用:第一,按摩手法直接推動了食管內停留的食物下降入胃,減輕了食物對食管的刺激,也減輕了食管因食物停留所致之過度擴張,繼而緩解了患者因下咽困難而造成的恐懼和痛苦。第二,按摩手法的刺激作用,調節了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自主調節功能,使交感神經進入抑制狀態,而副交感神經進入興奮狀態。交感神經抑制,則食管賁門括約肌的收縮力減弱;而副交感神經興奮,則食管賁門括約肌的松弛力增強。二者共同起到了使食管賁門括約肌松弛的目的,從而解除了食管賁門括約肌的緊張、痙攣性高壓狀態。第三,按摩手法促進了食管、賁門、胃的血液循環,使痙攣而致缺血受損的食管賁門括約肌得到了充足的血氧供應,加快了受損組織的修復進程,從而促使本病全面、快速地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