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蓮劉鴻雁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中心醫院,新疆哈密839000;2河南中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河南鄭州450000)
子宮內膜異位癥(EM)臨床表現主要為盆腔疼痛、不孕,EM常常引起盆腔結構的改變和免疫內分泌異常,是婦科常見急癥,也是婦科難治疾病之一[1]。手術治療帶來的創傷和復發是許多患者所不愿接受的,積極探討無創方法 治療EM有重要的意義。筆者應用中藥聯合媽富隆治療EM,收到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筆者所在醫院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60例,均符合《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和治療規范》[2]標準。A組年齡20~42歲,平均32.50歲,病程6月至11年;B組年齡19~44歲,平均31.50歲,病程3月至9年。兩組在年齡、病程、臨床癥狀等方面相近(P>0.05)。
1.2 治療方法 A組采用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中藥內服聯合媽富隆口服,于月經周期第5日開始服媽富隆,每晚1片,連服21 d,接著開始中藥內服,每日1劑分2次,服至月經第5日止,經后第5日再重復上述方法 服媽富隆,連服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中藥內服基本方:三棱6 g,莪術6 g,郁金12 g,赤芍15 g,浙貝母15 g,丹參20 g,雞內金12 g,昆布12 g,夏枯草20 g。水煎服,每日1劑。合并脾虛,癥見面色不華,大便不實,舌胖黯滯,邊有齒印,苔薄白,脈細軟無力者加茯苓15 g,白術15 g,黨參15 g;合并腎虛,癥見腰背酸楚,頭暈目眩者,加桑寄生15 g,續斷15 g;偏腎陰虛者加生地黃15 g;合并肝郁氣滯,癥見情志不遂,經前乳房脹痛者加佛手15 g,枳殼12 g;兼濕,癥見胸悶腹脹,舌苔白膩者,加陳皮10 g,蒼術15 g,法半夏10 g;經量多者加蒲黃15 g,茜根12 g,貫眾炭15 g化瘀止血之品;止痛加延胡索、乳香、沒藥、小茴香、川楝子等;便秘者加大黃9 g,枳實10 g;合并炎癥者加金銀花、連翹、敗醬草。B組單服媽富隆,服用方法 及劑量同治療組,3個月經周期為1療程。停藥后隨訪6個月,觀察療效。
1.3 療效標準痊愈:治療后,痛經緩解,月經正常,內膜移位癥病灶消失,停藥6個月無復發。顯效:治療后,痛經明顯緩解,月經正常,內膜移位癥病灶明顯縮小。有效:治療后,痛經較前緩解,月經正常,內膜移位癥病灶無明顯縮小。無效:治療后,痛經無緩解,內膜移位癥病灶無明顯改善。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windows.11.0統計軟件。采用χ2檢驗、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60例患者均隨訪至停藥6月。A組30例中,痊愈7例(其中2例已懷孕);顯效15例,有效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67%;B組30例中,治愈3例,顯效9例,有效1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3.33%,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EM卵巢激素依賴性疾病,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闡明。媽富隆是安全、高效,不良反應極小的第3代短效口服避孕藥,其主要是通過對垂體-性腺軸的排卵抑制作用[3],使內源性雌激素保持在卵泡早期狀態,可限制子宮內膜過度生長,使異位的內膜萎縮,以達到避孕、緩解痛經,減少經量的目的 。本研究表明,媽富隆治療EM臨床有效率達到83.33%,除少數患者出現陰道點滴出血,輕微消化道不適癥狀,乳房脹痛外均未見其他不良反應。由于EM的西醫治療復發率高,為了使子宮內膜異位癥和腺肌癥處于穩定吸收狀況,不再發展、提高治療效果,故又聯合中藥治療。
中醫學認為,EM的病因是瘀血阻滯下焦,故予活血通腑之法。基本方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促進瘀血吸收為主。方中三棱、莪術破血行氣化瘀;丹參、赤芍清熱涼血、散結止痛;當歸活血補血,寓有祛瘀不忘扶正之意。全方共奏瘀去熱清,氣暢痛止之妙。經治療30例患者血中抗內膜抗體、CA125指標明顯改善,痛經及經前期癥狀得到減輕甚至緩解,表明中藥活血化瘀對改善內膜異位癥的淤血狀態。
[1] 郭萍,張曉玲,匡渤海.子宮內膜異位癥研究進展[J].實用臨床醫學,2011,12(1):129-132.
[2]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子宮內膜異位癥協作組.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和治療規范[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7,42(9):64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