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麗 張智芳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目前在我國腦卒中致死率已居第二位,致殘率居第一,且發病率趨年輕化。腦卒中以其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及合并多種并發癥已成為醫學界關注的重點課題之一。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明確指出,所有收治腦血管病的醫院都應該建立卒中康復單元,所有患者都應該早期介入康復治療。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應用腦卒中的康復治療技術,開始發展康復醫學,隨著腦卒中治療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康復卒中單元應運而生[1],并在實際工作中初顯成效及有較明顯的優越性。但由于地域差異經濟文化教育等各種大環境不同,我國各地康復卒中單元各種各樣,同時也面臨很多實際問題。筆者就現階段康復單元發展模式做一表述。
腦卒中康復單元是卒中單元醫療管理模式的一種,是以醫院為依托[2],將卒中患者及相關醫務人員(康復醫師,物理治療師,作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社會工作者,護士)集中到一個特定設施的病房區域進行操作。腦卒中康復單元是多學科間協同合作的一種獨特醫療手段,花費低,效果明顯。研究表明,卒中后1~3周最易感染和合并癥高發期,許多并發癥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深靜脈血栓,肺栓塞等早期臥床并發癥,有研究發現卒中康復單元病房比普通病房發生并發癥的機會要少的多。有研究表明改善預后的康復單元的時間可以持續到腦卒中后 5 年[3]。
目前,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的普及還處于初級階段。在我國很多地方腦卒中患者的治療仍以單一的內外科治療為主,一些地方沒有開展康復,有很多地方雖有康復治療但設施及人員結構不健全,進行治療時不能保證腦卒中康復單元的科學性和有序性。盡管患者在醫院接受正規的早期康復治療,往往出院后治療就結束了,有很多患者沒有合理的鍛煉,導致功能退步又重新入院。因此快速發展社區康復和家庭康復對患者顯得尤為重要。有人認為腦卒中早期介入針灸,對于恢復神經功能,肌力等方面有明顯的臨床價值,三級康復理念同時也提出對于腦卒中后偏癱的不同時期要采用不同的針刺手法,配合相應的康復訓練及推拿手法,打破單一方法,尋求多學科兼容的方法,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康復理念。現階段康復治療的重點仍在醫院。有些患者雖然恢復得很好,出院后往往不能從事原來的工作,但通過改變周環境或調換崗位,患者依然可以發揮價值。這時社會工作者、職業教育培訓者可以為這些人提供幫助。目前這方面人才在我國比較欠缺,醫院和政府相關部門有必要為這些特殊人群搭建平臺,使其重新融入社會工作中,實現自我,這對他們康復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軀體疾病和心理障礙相互影響,腦卒中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言語及吞咽能力下降,內心落差大,極易導致其焦慮抑郁煩躁等負面情緒,不利于治療,延誤康復時機,同時心理障礙程度與性格相關較明顯。腦卒中作為一種身心疾病,不僅需要藥物和康復干預,更需要心理干預,早期根據患者不同情況給予心理評估,采用國際通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其程度,積極平穩的心理狀態有利于康復的進程且進步更快[4]。
康復單元不僅適應于腦卒中患者,對于骨關節病,脊髓損傷,心血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有氧康復,婦產科兒科,都應早期宣傳并介入康復,提高患者恢復的速率,減少不必要的并發癥。
中國現已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腦卒中患者越來越多,且呈年輕化趨勢,如何根據提出三級康復治療理念更好的完善各項康復建設必須的,同時擴大康復治療范圍,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康復治療不再是一種單一模式,解決康復后期進入社會或家庭出現治療的不連續性,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治療的不連續性,臨床及社會政府職能部門不連續性,心理干預的不連續性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相關從業人員以后工作的重點。
[1]馮春燕.腦卒中康復中應注意的問題[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5(2):1125.
[2]汪國宏,朱幼玲.卒中單元發展現狀及若干思考[J].安徽醫學,2009,30(10):1254.
[3]秦茂平.急性腦血管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609.
[4]何秀蓮,蔣鳳君.腦卒中后伴抑郁患者心理康復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2010,11(1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