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芳 陽仁達 譚 靜 孫 希
(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7)
隔物灸,指施用灸法時,將艾炷或艾條放置在姜片 (隔姜灸)、蒜片(隔蒜灸)、食鹽末(隔鹽灸)或藥品制成的薄餅(附子餅灸等)上施灸的方法,又稱隔藥灸。隔物灸不僅有艾灸溫經散寒、活血通脈、消瘀散結以及防病保健的作用,還兼具所選用藥物的治療作用,在臨床上應用廣泛。本文將近5年隔物灸的臨床應用綜述如下。
1.1 呼吸系統 (1)支氣管哮喘。艾瑞東等[1]采用隔姜灸聯合針刺法結合西醫常規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主穴:定喘、肺俞、腎俞、脾俞、中府、關元、中脘;配穴:足三里、豐隆,對照組僅予西醫常規治療。結果:有效率治療組為96.6%,對照組為86.2%。(2)慢性支氣管炎。韓常青等[2]初伏取風門、肺俞、心俞;中伏取定喘、厥陰俞、膈俞、天突、膻中;末伏取大椎、膏肓俞、心俞、天突、膻中。于每伏第2日針刺后海白延遂膏穴位貼敷,次日行隔姜灸2~3壯;對照組僅每伏第2日針刺治療。總有效率:治療組92%,對照組67%,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2 消化系統 (1)慢性腹瀉。劉秀華等[3]選①中脘、氣海、足三里;②大腸俞、天樞、上巨虛,兩組穴位交替使用。脾胃虛弱加脾俞,濕熱蘊結加水分,肝郁脾虛加肝俞、脾俞,脾腎陽虛加腎俞、關元,行隔姜灸2~5壯,總有效率為90.8%。(2)胃下垂。林華東等[4]選中脘、下脘、氣海、天樞、內關、足三里、梁丘隔姜灸配合電針治療,對照組僅電針治療。治愈率:治療組為56.0%,對照組為36.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胃癌根治術后排氣、排便功能障礙。付強等[5]取關元,氣血兩虛加氣海、足三里;血瘀加三陰交、血海;腹痛加八髎;氣虛加氣海、中脘;血虛加肝俞、血海;濕勝加豐隆、陰陵泉;瘀血加膈俞、三陰交,施以隔姜灸5~8壯,對照組僅行常規治療及護理。治療組術后第1次排氣時間及第1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3 運動系統 (1)類風濕關節炎。何曉華等[6]將患者按病程長短分為3組,均采用隔姜灸神闕、大椎加針刺病變局部穴位治療,在減輕疼痛、消除腫脹、改善晨僵和關節功能受損方面療效顯著,總有效率達86.1%;且病程短的患者較病程長者血沉、C反應蛋白降低明顯。(2)痛風性關節炎。王小麗等[7]取患側陰陵泉、三陰交、行間、大都、阿是穴針刺,得氣后陰陵泉,三陰交接電針疏密波治療30 min。配合隔姜灸每穴3壯,總有效率96.8%。(3)足跟痛。董玉喜等[8]將患者分為針刺加隔姜灸組,隔姜灸組進行治療,選合谷(病側)、太溪(雙側)、腎俞(雙側)。針刺加隔姜灸組總有效率為96.0%,隔姜灸組為85.3%。病程≤1年者,兩組痊愈率、總有效率均無統計學意義;病程>1年者,兩組痊愈率、總有效率均有顯著差異。
1.4 泌尿生殖系統 (1)原發性痛經。張欣等[9]根據患者經絡特性選穴:關元、腎俞、中極、地機;疼痛重加次髎、寒證重加命門、氣滯加太沖、腹脹加天樞。于行經前1周上述穴位隔姜灸5~10壯,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36例患者中痊愈12例,顯效18例,有效6例,臨床總有效率達到100%。(2)子宮脫垂。胡雨華等[10]取八髎(每次兩穴)、百會、氣海、維道、血海、子宮、足三里、三陰交針刺。針后隔姜灸八髎、神闕7壯,日1次,10次為1療程,于月經前10 d開始治療,1個療程后癥狀減輕,6個療程后癥狀基本控制。(3)不育癥。陳麟等[11]予治療組氣海、關元、大赫、血海、三陰交、太溪針刺;氣海、關元隔姜灸,配合益精湯,對照組僅予益精湯。兩組精液各項指標均改善,治療組改善更明顯。(4)前列腺增生癥。周勇[12]予治療組至陰、關元、中極隔姜灸5壯,對照組口服前列康片,兩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有極顯著差異,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1.5 其他 (1)更年期綜合征。 鄭利芳等[13]取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氣穴、四滿、太溪、太沖、三陰交針刺,配合神闕隔姜灸,總有效率為100%,明顯優于單純針刺組。(2)化療性靜脈炎。陳濤等[14]選擇化療引起前臂淺層較粗靜脈發生靜脈炎的患者,治療組予外關、阿是穴隔姜灸,對照組予如意金黃散植物油調勻敷患處,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
2.1 過敏性鼻炎 謝紅亮等[15]予治療組印堂、膻中、氣海;肺俞、脾俞、腎俞隔蒜灸,曲池、大椎黃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對照組僅予針刺百會、印堂、迎香、合谷、足三里等穴。總有效率分別為95.38%、70.00%,兩組臨床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復治耐多藥肺結核 田紅等[16]予對照組單純抗結核藥物治療;治療組加用肺俞、膏肓、身柱隔蒜灸,兩組治療4、8周時痰菌轉陰及病灶吸收好轉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12周兩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2.3 產后風濕病 胡彩華等[17]取生姜及紫皮獨頭蒜去皮搗泥,平鋪于大椎至膀胱俞間,寬約15 cm,厚約1.5 cm,將艾條放在督脈及膀胱經上點燃,隔日1次,46例患者中臨床治愈18例,顯效16例,有效10例,無效2例。
3.1 產后尿潴留 索世云[18]取氣海、中極、水道、三陰交針刺,神闕隔鹽灸,足三里艾條溫和灸治療,40例患者中28例經針1次、灸2壯小便自解;10例患者經針3次、灸10壯后小便自解;2例患者經針灸4次、小便不能自解,中途又行導尿術,后經針灸3次后,小便自解。
3.2 膽石癥術后尿潴留 石澤亞等[19]予實驗組神闕穴隔鹽隔姜灸,對照組傳統方法誘導排尿。結果:接受治療后的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4 h的排尿率,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3.3 糖尿病性神經性膀胱炎 盧智等[20]選腎俞、膀胱俞、神闕、氣海、關元、中極、三陰交、陰陵泉隔鹽灸,50例患者中治愈32例,顯效10例,好轉8例。
3.4 小兒泄瀉 金平林[21]選神闕穴隔鹽灸配合捏脊治療,300例患兒中痊愈250例,顯效45例,無效5例。
4.1 膝骨性關節炎 李建武等[22]予治療組患膝犢鼻、內膝眼、足三里隔附子餅灸;藥物組予仙靈骨葆膠囊。治療4周后采用關節主癥疼痛量表、膝關節骨關節炎嚴重性指數量表評估臨床療效。兩組治療后關節疼痛、嚴重性指數的改善都明顯優于治療前,治療組優于藥物組。治療組基本臨床痊愈率為80.0%,優于藥物組。
4.2 肩手綜合征 杜何欣等[23]對發病早期患者均予對癥支持、改善循環、防治并發癥治療,指導早期主動運動癱瘓肢體,肌力低于3級者指導被動運動。在此基礎上,治療組取肩貞、臂臑、陽溪、中渚、合谷、阿是穴隔附子餅灸。結果治療組患者患肢運動功能、疼痛及患側手腫脹均有所改善,且療效優于對照組。
4.3 前列腺增生 于波等[24]取腎俞、腰陽關、八髎穴隔附子餅灸(交替選3個穴位),配合八髎穴(交替選4個穴位)、中極、歸來、太沖、三陰交快針刺法,結果:顯效51.5%,有效34.9%,無效13.6%。
5.1 腸易激綜合征 陳晟等[25]將脾氣虛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隔藥灸組予神闕隔藥餅(白術、山藥、茯苓、丁香、五倍子等)灸;西藥組予口服匹維溴銨。結果:兩組患者的脾虛癥狀評分在治療期及隨訪期均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差異,但隔藥灸組效果更佳。
5.2 肩周炎 劉少鴻等[26]選擇丁香、木香、肉桂、干姜、獨活、細辛、蒼術、乳香、沒藥、川椒、全蝎、防風、人參、山羊血、小茴香、穿山甲、千年健、甘草、人工麝香磨粉,蜂蜜調作藥餅。選肩前、肩髃、肩貞、阿是穴隔藥餅灸,總有效率達90.3%。McGill量表測評表明:治療前后的PRI感覺分、PRI情緒分、PRI總分、VAS和PPI治療前后的積分差值有統計學意義。
5.3 尋常性痤瘡 張毅明等[27]予天樞隔藥餅灸治療,藥餅按辨證分型(腸胃濕熱型選黃連湯加味,肺經風熱型選清肺飲)研藥粉蜜調制成。總愈顯率為83.9%,病程<1年者的愈顯率、治愈率(94.4%、50.0%)明顯優于病程>1年者(69.2%、7.7%)。 腸胃濕熱型愈顯率優于肺經風熱型。
5.4 原發性痛經 杜冬青等[28]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灸臍組和針刺組,灸臍組予神闕隔藥餅灸(吳茱萸、生白芍、乳香、延胡索、冰片);針刺組予雙側三陰交針刺30 min。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2組治療前后COX痛經癥狀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且灸臍組療效優于針刺組。
5.5 小兒原發性遺尿 張益輝[29]對治療組予隔藥餅(覆盆子、金櫻子、菟絲子、五味子、仙茅、肉桂、山茱萸、補骨脂、桑螵蛸、丁香、冰片)灸神闕及穴位埋針(中級、關元、次髎);對照組口服去氨加壓素。總有效率分別為97.5%、82.5%,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大量臨床報道表明隔物灸對各系統多種疾病有確切療效,尤以隔姜灸、復方隔物灸應用更為多見。隔姜灸的應用有悠久歷史,《針灸大成》中描述隔姜灸云“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錢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現代中醫不拘古方,不斷擴展隔姜灸的應用范疇,在消化、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方面相關報道較多。復方隔物灸不僅在經絡辨證取穴的基礎上使用艾灸,更結合臟腑辨證應用相應的中藥復方來共同治療疾病,凸顯中醫特色,提高臨床療效。細觀上述報道可發現:(1)部分醫師在選擇治療的穴位,藥餅組成時缺乏辨證思維,未能體現中醫辨證施治的特色;(2)雖然大部分臨床觀察均設置了對照組,一般為西醫常規治療或中醫其他治療方法(湯藥,針刺、電針等),鑒于實驗設計的單一變量原則,對照設置欠佳,組間可比性差;(3)觀察療效多選擇癥狀指標,易受患者、醫師的主觀影響,應結合適當的客觀指標。(4)且由于隔物灸涉及經絡、穴位、藥物的綜合運用,在進一步研究其作用機制及經絡、穴位、藥物各自的治療作用來改進治療方法時頗有難度。基于以上幾點,要求醫者在今后的研究中注意突出中醫特色,科學設計實驗方案,可從循證醫學角度出發,采用隨機對照、多中心、大樣本研究方法,為探討隔物灸的臨床療效和作用機理提供新的思路,更好地指導臨床。
[1]艾瑞東,王雅娟.隔姜灸聯合針刺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3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1,33(5):742-743.
[2]韓常青,牛俊明,石永錄,等.海白延遂膏穴位貼敷配合隔姜灸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100 例[J].西部中醫藥,2011,24(9):53-54.
[3]劉秀華,王保衛,張霞,等.隔姜灸治療慢性腹瀉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1):58-89.
[4]林華東,黃國琪.針灸治療胃下垂臨床研究[J].針灸推拿醫學:英文版,2011,9(1):31-33.
[5]付強,張靜,王磊,等.艾柱隔姜灸促進胃癌根治術后腸蠕動恢復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6):1032-1033.
[6]何曉華,胡雨華.灸神闕、大椎穴加針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1,33(12):1227-1228.
[7]王小麗,張唐法,陳明.電針配合隔姜灸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1):24-25.
[8]董玉喜,劉敬東,彭冬青.針灸治療足跟痛75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2007,26(7):419-420.
[9]張欣,尚坤,王富春.隔姜灸對原發性痛經(寒濕凝滯型)患者經絡特性的調整作用與臨床療效的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8):2011-2012.
[10]胡雨華,牛樺.針刺八髎穴配合隔姜灸在臨床中的應用[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12):731.
[11]陳麟,謝彬,呂紹光,等.隔姜溫針灸結合自擬益精方治療腎虛型不育癥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10):6-8.
[12]周勇.隔姜灸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癥的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1(1):46-49.
[13]鄭利芳,金亞蓓.刺配合隔姜灸治療更年期綜合征臨床療效分析[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10):673-674.
[14]陳濤,徐書玉,朱銀萍.艾灸加鮮姜片治療化療性靜脈炎的療效觀察[J].護理學報,2009,16(3):66-67.
[15]謝紅亮,陳尚杰,曹雪梅,等.隔蒜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過敏性鼻炎[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4):26-27.
[16]田紅,姚艷紅,劉蓮花.隔蒜灸治療復治耐多藥肺結核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8(6):560-561.
[17]胡彩華,歐陽慶宜,駱金英,等.隔姜蒜灸背俞穴治療產后風濕病46 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23):3656.
[18]索世云.針刺配合隔鹽灸治療產后尿潴留40例[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6):989-990.
[19]石澤亞,唐四元,劉小明,等.隔鹽隔姜灸神闕穴對膽石癥術后尿潴留患者排尿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0,9(4):3-4.
[20]盧智,王美英,郝有志,等.隔鹽灸法治療糖尿病性神經性膀胱炎50 例[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5):784-785.
[21]金平林.神闕隔鹽灸配合捏脊治療小兒泄瀉[J].中國針灸,2009,29(8):665.
[22]李建武,向詩余,馬志毅.隔物溫和灸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8,28(1):17-19.
[23]杜何欣,杜雪峰,楊路庭,等.隔附子餅灸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19(1):71-72.
[24]于波,張吉玲,曲斌.隔附子餅灸配合快針治療前列腺增生66例[J].中國針灸,2008,28(8):600.
[25]陳晟,杜冬青,馬玉俠,等.隔藥灸神闕治療脾氣虛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針灸推拿醫學(英文版),2011,9(5):265-268.
[26]劉少鴻,吳俊賢,黃泳,等.隔藥餅灸治療肩關節周圍炎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8):458-459.
[27]張毅明,韓華欽.隔藥餅灸天樞穴治療尋常性痤瘡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4):217-218.
[28]杜冬青,尹翠菊,馬玉俠,等.隔藥灸臍法治療原發性痛經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8):514-516.
[29]張益輝.神闕隔藥餅灸結合埋針治療小兒原發性遺尿40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藥,2010,4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