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俊
(山東省濟寧市中醫院,山東 濟寧 272137)
面癱[1]是以一側口眼?斜為主癥的病癥,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周圍性神經麻痹。本病常急性發作,常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后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肌電圖檢查可見單相波或無動作電位、多相波減少,甚至出現正銳波和纖顫波。針灸治療是目前治療面癱的重要手段,且療效顯著,在治療上得到廣泛認可。
面癱是由內因、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稅素華[2]認為周圍性面癱是因正氣虛弱,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而入,侵襲陽明、少陽、太陽經脈,以致經氣阻滯,經筋失養,筋肉縱緩不收而發病。朱肇昕[3]認為,多由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外不固,風寒風熱之邪乘虛入中經絡,氣血痹阻,面部足陽明經筋失于濡養,以致肌肉縱緩不收所致。張智龍[4]認為絡脈空虛,邪阻筋脈是基本病機,外邪侵襲經脈,經氣痹阻,正氣已虛,無力鼓動邪氣外出。近年來還有醫家提出新的病因病機說,如氣滯血瘀,痰濕阻絡,痰瘀互結,膽胃積熱,熱毒瘀滯經絡等。
面癱病程基本分3期:急性期(發病后1~7 d),靜止期或恢復期(發病后8~90 d),后遺癥期(發病3個月以上),目前針對面癱的針刺時機的選擇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觀點。
2.1 急性期不宜針灸治療說 部分學者認為本病初期面神經正處于急性炎性水腫階段,急性期(5 d內)不宜針刺,尤其不宜電針,針刺連續刺激會加重神經組織水腫,面神經進一步受壓,加重變性。故此期不宜針灸,治療應該從靜止期開始。即使治療也應以遠端取穴為主,且取穴宜少,手法宜輕,得氣即止,以瀉健側補患側為治療原則,施以補瀉手法[5]。
2.2 急性期宜針灸治療說 臨床大部分學者認為治療本病的時間越早,療效越好。早期治療,能盡快減輕或消除水腫、缺血對神經的損害,改善受損面神經和面肌的營養狀況,促進面神經炎癥和水腫的吸收,縮短面神經受壓時間,進而增加了面神經恢復的機會,尤其對高齡重癥患者、糖尿病患者、耳廓皰疹患者更為適宜。大量臨床研究表明,由于針灸治療的早期介入,治療時間明顯縮短,痊愈率提高[6]。急性期針灸治療方式多樣,并不局限于遠端取穴和淺刺。可使用電針或毫針剌結合灸法進行治療,也可以在急性期用放血療法治療,或針刺配合TDP神燈照射,療效顯著。早期取穴以少陽經穴為主,可在患側進行適當的刺激,局部快速淺刺,有效增加了面神經恢復概率[7]。近年一項大型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表明,針灸治療面癱的最佳介入時機為發病后的1~3周,急性期和靜止期介入較在恢復期介入針灸效果好。在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急性期治療推薦使用單純毫針刺[8],并確立了5種治療面癱的優勢方案。可見早期針灸介入治療已得到越來越多學者認可。
3.1 針刺(電針)為主 邵霞萍[9]針刺治療本病,取健側,陽白、四白、下關、迎香、雙側合谷穴。進針得氣后,通電留針0.5 h后去除電流,靜留針0.5 h。總有效率為90.00%。
3.2 溫針為主 王為鳳等[10]治療本病,早期(發病7 d以內)取穴:翳風、風池、下關、陽白、四白、地倉、頰車、合谷、內庭。中期(發病 7~30 d)取穴:攢竹、絲竹空、地倉透頰車、顴髎、翳風、下關、陽白透魚腰、四白、合谷。后期(30 d以后)取穴:中期的穴位加足三里、三陰交,并隨癥加穴,治療115例,其中溫針組63例,治療后面神經功能有明顯改善,早、中、晚期溫針組全部有效。洪捷等[11]用溫針治療本病急性期,取患側地倉穴及地倉穴上0.5寸、下0.5寸并排的3個點及健側地倉穴,選擇賀氏火針中的細火針,只點刺而不留針,各穴位進針深度為2~5 mm,每隔3 d治療1次,治療46例,全部有效。
3.3 綜合療法 (1)刺灸法。 李攀等[12]選取陽白、魚腰、瞳子髎、太陽、頰車、地倉、上關、下關(以上穴位均取患側)針刺,選取陽白、承泣、下關、頰車、地倉、巨髎、童子髎,中的2~3個穴位隔姜灸,每次20 min,治療60例,痊愈占71.7%,全部有效。(2)針、灸、穴位注射法。戴明成[13]以電針合并灸法治療,取穴:牽正、地倉、太陽、攢竹、下關、陽白透魚腰、頰車、迎香、人中、合谷、翳風、足三里。針刺得氣后,接電針儀,留針20 min;隔姜灸選上述穴3穴,每穴灸5壯;穴位注射選擇翳風穴、牽正穴,治療56例,有效率96.0%。(3)針灸、穴位注射、拔罐等法。李黃彤[14]通過恩再適穴位注射法配合針刺患側太陽、陽白、四白、迎香、地倉、翳風、牽正、下關、頰車中的3~5個穴,梅花針叩刺,局部閃罐,埋線治療51例患者,總有效率 94%。 (4)針藥結合洪鈺芳[15]治療本病,針灸選取風池、翳風、合谷、足三里、攢竹、陽白、魚腰、頭維、上睛明、承泣、瞳子髎、迎香、顴髎、地倉、頰車、牽正、承漿,其中風池、翳風、陽白、頭維、瞳子髎、迎香、顴髎、地倉、頰車、牽正溫針灸,均留針20 min。中藥內服方:黃芪15 g,當歸9 g,黃精15 g,川芎9 g,白芷 9 g,全蝎粉 3 g(吞服),僵蠶 9 g,蒲公英 15 g。中藥外敷方:艾葉 15 g,野菊花 15 g,當歸 15 g,大青葉 15 g,白鮮皮 15 g,冰片3 g。治療52例,總有效率98.07%。
近年來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針灸作為該病治療的一種有效手段已在臨床普遍推廣應用,并被廣大患者認可。筆者在總結過去不足的同時也對將來的研究存在如下展望。
4.1 制定統一的評定標準 縱觀近年臨床研究,不再只是單純的經驗總結性文章,運用隨機對照方法進行的臨床研究發展迅速,但是療效評定標準各異,臨床常用的評價量表,也都存在著不足之處,因此應制定一部客觀、準確、實用的面癱療效評定標準,以期出現更多高水平臨床研究。
4.2 面癱的后遺癥有待攻克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具有明顯的優勢,從文獻看,針灸與其他療法的巧妙結合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臨床醫師采納,為周圍性面癱的治療提供更多的手段。然而,由于周圍性面癱的特殊性,其后遺癥尚待攻克。目前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有效率雖高,但完全治愈率并不理想,筆者認為現代臨床醫家應積極結合現代醫學的研究,探求針灸綜合療法新方法,傳承與發展針灸精髓。
4.3 周圍性面癱機理研究的欠缺 從文獻看,目前研究多偏重于臨床觀察及臨床試驗研究,對周圍性面癱機理的研究較少且缺乏系統性和縱深性,使臨床醫師在針灸治療本病時欠缺相應的現代理論指導,不利于治療上的進一步創新。
4.4 重視周圍性面癱患者的特殊心理 忽視周圍性面癱患者的患病心理是目前臨床上廣泛存在的問題,臨床醫生在診療時應對患者患病后所產生的焦慮、抑郁、擔心等不良心理特征給予耐心的解釋及安慰,緩解其緊張情緒,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1]石學敏.針灸學[M].2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19-220.
[2]稅素華.不同針刺頻次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分析[J].中國針灸,2006,26(2):105-106.
[3]朱肇昕.運用經絡理論指導周圍性面癱的針灸治療[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3):3.
[4]宋文波.張智龍教授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經驗擷菁[J].四川中醫,2011,29(2):4-5.
[5]楊連松,王京善,楊莎莎.分期針刺加TDP中頻電治療周圍性面癱282 例[J].山東中醫雜志,2006,25(9):611-61.
[6]鄭暉,李瑛,陳敏.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刺灸方法的循征評價[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1):77-78.
[7]奚向東.程子俊教授“通脫法”針治面癱經驗[J].上海針灸雜志,2005,24(12):1.
[8]李瑛.針灸擇期治療周圍性面癱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J].中國針灸,2011,31(4):289-293.
[9]邵霞萍.巨刺法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50例[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9,21(2):149.
[10]王為鳳,陳妙根.溫針灸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11):37-39.
[11]洪捷,張蕾.火針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46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9,17(3):8.
[12]李攀,李利民,朱佳靜.針灸結合艾條、生姜施灸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3(4):36-37.
[13]戴明成.早期電針加隔姜灸治療周圍性面癱56例[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2,24(1):70.
[14]李黃彤.穴位注射為主的綜合療法治療后遺癥期周圍性面癱臨床研究[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10,20(3):35-38.
[15]洪鈺芳.針灸加中藥內服外敷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臨床觀察[J].世界臨床藥物,2011,32(5):28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