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治飛
時下已入“二伏”,數月辛勞,收獲時節很快會一一到來。在期待著果農朋友能夠豐產豐收的同時,想到近幾年大宗水果銷售上的種種難事,心里多少有些憂慮。
果業界一直在思考如何促進我國果業健康發展和果農穩定增收,提出了不少思路,如“一鄉一品”“規模化布局”、“專業化營銷”、“扶持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加工業”等。有的觀點不管切合實際與否,流傳時間一長,就會潛意識化,形成定勢思維。比如:近些年柑桔界普遍把柑桔加工(尤其橙汁加工)當作柑桔業現代化發展的突破口,以及拉動市場和營銷的主動能。在各地“百萬噸加工甜橙”、“萬噸桔瓣罐頭”等發展規劃,以及“中國柑桔界努力的方向之一就是提高國產橙汁的市場份額”等決策思路的推動下,國內柑桔加工企業的產生,勢如雨后春筍。然而,原料基地發展狀況和果農增收效果卻難盡如人意,甚至令人傷感,加之近年不時發生的農企矛盾、鮮果賣難等困境,人們對柑桔加工的情感日漸復雜,欲罷不能,欲舉無方。我愿意相信,包括柑桔在內的我國果業的發展,離不開果品加工業的發展。可是,我更希望果業同仁和主管部門,在諸如加工企業與種植加工品種的果農間難以雙贏互動等事與愿違的現實面前,能夠深一步思考我們需要什么樣或什么機制的加工業,由加工業來主導果業,還是將加工業融入果業。
有幸兩次與湖北秭歸屈姑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述銀先生面對面交流。吳先生有兩個陳述特別引人注意:就促進桔農增收而言,加工不如鮮銷;其公司加工原料并非專用品種,而是以秭歸當地及周邊過剩的羅伯生臍橙為主,加工品非所謂“主流”的橙汁,而是臍橙酒、臍橙醋和臍橙茶等,“小產品”進入國際大市場,效果很好。由此可得到以下幾點啟示:柑桔加工者與原料生產者如果不是同一主體,必定存在利益沖突,特別是在強弱懸殊、單方依賴的情況下,雙贏互動只可能是天方夜譚,因此公共財政和資源不應一味投向資本化的加工企業;品種多樣化的柑桔加工,并無全球通吃、非他不行的主流鐵律,比如韓國開發的“柚子茶”就紅遍東亞、南亞;中國發展柑桔加工業,不必死磕所謂橙汁主流,以消耗現有基地相對過剩鮮果為主,并靈活開發產品的發展路徑是可行的。
在任何國家,包括水果生產在內的農業,絕不單純是市場與消費的問題,尤其在中國歸根結底是事關政治穩定、社會可持續發展、文明進步、生態安全的“三農問題”①溫鐵軍:“維穩”大局與“三農”新解//。在中國經濟發展路徑(模式)的決定性因素是人口壓力的大前提下,社會穩定發展的大局決定了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農業應當是,也必然是以農戶為主體②黃宗智:中國農業的隱性革命/,中國果業的主流必然是農戶果業。既然水果基地的主體是小農,小農們就有權問一問:加工業(包括商品化處理、貯運營銷、深加工)應該是他們的,還是我們的?能否為小農解憂、謀利?政府該扶持誰?縱觀世界果業發展強國,我國包含產、加、銷在內的整個果業的出路,在于以組織化的小農為經營主體實行縱向一體化發展②黃宗智:中國農業的隱性革命/,唯此才能保證產業鏈各環節協調發展,才能保證產業高素質、可持續發展。
當忘記了最根本的人類勞動是關懷時,財經高樓推動了世間殘暴、冷酷和毀滅的增加③。構建、扶持和發展屬于小農合作組織的加工業,讓家庭農場主們的日子好過些,并且有機會入列中產階級,這不僅是關懷,更是國家的財富;是立場,更是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