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禹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治療前列腺增生癥術后并發尿失禁36例的臨床分析
張晶禹
目的探討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治療前列腺增生癥術后并發尿失禁的臨床情況。方法隨機選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份因前列腺增生癥就診于我院進行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治療的患者443例,其中36例術后并發尿失禁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患者尿失禁的臨床情況。結果患者術后尿失禁總發生率為8.1%,其中輕度尿失禁發生率為5.4%,張力性尿失禁發生率為1.8%,完全性尿失禁發生率為0.9%。結論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治療前列腺增生術后尿失禁發生率低,卻多為具有自愈性的輕度尿失禁,建議臨床普遍應用。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前列腺增生;尿失禁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見病之一,其術后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就是尿失禁。尿道括約肌損傷、存在不穩定性膀胱、膀胱順應性降低以及神經系統疾病等均有可能導致術后發生尿失禁[1]。我院自2009年對前列腺增生術后尿失禁患者采取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治療,回顧性分析患者的治療效果,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因前列腺增生癥就診于我院進行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治療的患者443例,其中36例術后并發尿失禁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59~82歲,平均年齡(69.4±4.2)歲,所有患者病程4個月~10年左右,平均病程為(5.7±0.7)年,所有患者的年齡、性別及基本病情對疾病治療效果無顯著性影響,均經統計學分析,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符合手術適應證,并且經B超檢查確診。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治療手術要點:①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術區。②麻醉:連續硬脊膜外阻滯麻醉。③手術步驟:麻醉滿意后行溫熱的電切沖洗液連續灌注,沿著尿道放置WOLF25.6F電切鏡,常規行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④環切后,沖洗術野,查無活動性出血,術畢。所有患者均與術后于膀胱沖洗72 h。
1.3 療效評價 ①輕度尿失禁:具有自愈性。以站立、坐下等改變體位時尿液不自主外溢為主要表現,咳嗽、打噴嚏時不發生尿液不自主外溢,內窺鏡以及膀胱尿道造影未見明顯異常,外括約肌未見損傷。②張力性尿失禁:以咳嗽、打噴嚏時可出現尿液不自主外溢為主要表現,勞累后尿失禁加重,尿道造影等檢查無明顯異常,外括約肌收縮未見損傷,需藥物治療才能治愈。③完全性尿失禁:以站位即發生尿液不自主外溢為主要表現,即使臥床時膀胱存量也<80 m l,膀胱尿道造影提示膀胱空虛、外括約肌無狹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 16.0版本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我們觀察記錄了患者的術后尿失禁發生情況:443例患者中術后發生尿失禁36例,總發生率為8.1%,其中輕度尿失禁發生率最高,共24例,發生率為5.4%,8例為張力性尿失禁,發生率為1.8%,完全性尿失禁共發生4例,發生率為0.9%,經統計分析,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前列腺增生的發病率與年齡增長呈正比,研究發現60歲男性患病率可達50%,80歲則高達90%左右。隨著前列腺增生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前列腺增生術后尿失禁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男性控制排尿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幾點[2]:①膀胱正常的順應性與穩定性;②近側括約肌功能;③遠側括約肌功能。尿動力學分析認為膀胱內壓力低于尿道內壓力是貯尿功能正常的必要保障。神經系統及其控制的膀胱尿道的協調活動是下尿路貯尿功能正常的主要條件。有文獻顯示前列腺術后發生尿失禁的患者中22%~57%具有尿道括約肌功能受損情況發生。發生尿失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①手術中近側括約肌功能受到損傷;②前列腺增生組織切除不徹底導致尿道閉合不佳;③醫生經驗不足,操作不細致;④電切時因電流過大或溫度過高灼傷外括約肌,受損外括約肌正常功能;⑤膀胱頸口發生梗阻。傳統治療前列腺增生術后尿失禁多采用開放性手術治療,具有損傷大,為了降低前列腺增生術后尿失禁的發生率,有學者[3]認為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前列腺的增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有效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非常重要,并且手術中要注重保護尿道外括約肌,從而就降低尿失禁的發生率。根據病因采用合適的治療方法能夠顯著改善治療效果。綜上所述,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治療前列腺增生術后并發尿失禁發生率低,安全性高,建議臨床普遍應用。
[1]易憬,孫建榮,王基發,等.前列腺增生術后并發尿失禁的原因分析(附 30例報告).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7,22(7):529-530.
[2]周理,王克.良性前列腺增生術后并發尿失禁18例臨床分析.臨床醫學,2009,29(1):58-59.
[3]謝劍云.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治療前列腺增生60例體會.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8):51-52.
110031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