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安文
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療效分析
鄧安文
目的觀察同時分析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治療腹股溝疝方面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之間在我院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共40例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進行隨訪,時間持續1個月至1年,觀察其臨床效果和隨訪復發情況。結果所有患者的手術均一次性順利完成,手術時間45~95 min,平均60 min;患者在手術完成之后10 h內均能夠下床進行簡單活動,12 h內能夠自主進食;術后有5例患者出現陰囊積液,1例出現腹股溝部異物感,3例患者出現尿潴留;切口疼痛感持續最短1 d,最長3 d,對于為數不多的痛感耐受力低者給予止痛栓或者肌肉注射鎮痛劑即可;所有患者均沒有并發切口感染;在術后隨訪中,未發現復發病例與補片排斥病例。結論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治療腹股溝疝方面具有更符合人體解剖結構、手術時間短、愈合進程快、復發率低等優點,建議臨床推廣使用。
無張力疝修補術;腹股溝疝;療效觀察
醫療科技的迅速發展使得人造網片和人造網塞在臨床中得到了迅速地普及應用,使得傳統的疝修補手術呈現出了向無張力方向發展的趨勢。目前,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治療腹股溝疝方面發揮著非常積極的臨床作用。我院有40例腹股溝疝患者在我院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臨床效果確切,現將有關資料和結果整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40例患者中,男38例,女2例;年齡22~78歲,平均49.5歲;年齡超過60歲者共10例(25.0%,10/40);2例為股疝,5例為直疝,31例為斜疝;伴便秘者1例,伴前列腺增生者2例、伴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者2例、伴心腦血管疾病者3例。
1.2 手術方案 手術中所需要的人造補片尺寸為11 cm×6 cm,由國巴德公司提供。麻醉方式選擇為續硬膜外麻醉,其中2例患者由于上述麻醉方式失敗轉而采用局部麻醉方式。皮膚切開采用常規方式,切口面積一般保持在3.0~4.5 cm,妥善止血、保持視野清晰,將提睪肌切開之后尋找疝囊,疝囊到腹膜外的脂肪進行剝離處理,經過內環口把疝囊翻入到腹腔的內部;與此同時,為了確定疝的性質究竟如何,應該隔疝囊壁對腹壁下動脈進行觸摸。假若疝囊相對比較大,則需要打開疝囊,將一部分疝囊壁減去,而后縫合疝囊;裁剪6 cm×3 cm大小的網片,并把把它做成錐狀網塞,而后將其填充到內環口,壓向腹腔,對內環口周圍腹橫筋膜和錐狀網塞底部進行5~7針地固定。游離精索,把平片覆蓋于精索后方腹橫筋膜的表面之上,放置必須要盡可能平整,對四周和腹股溝韌帶、腹內斜肌進行6~8針地固定;對外上方精索穿過平片孔穴進行1~2針地固定。最終,縫合腹外斜肌腱膜、縫合Sear-pa筋膜、縫合患者皮膚,手術至此完成。
手術時間最短45 min,最長95 min,平均60 min;患者術后10 h內均能夠下床進行簡單活動,12 h內能夠自主進食;術后有5例患者出現陰囊積液,1例出現腹股溝部異物感,3例患者出現尿潴留;切口疼痛感持續最短1 d,最長3 d,對于為數不多的痛感耐受力低者給予止痛栓或者肌內注射鎮痛劑即可;所有患者均沒有并發切口感染;在術后隨訪中,未發現復發病例與補片排斥病例。
無張力疝修補術既避免了傳統修補術的張力過大問題,又解決了內環及后壁的薄弱問題。由于避免了將各種不同層次的組織強行牽拉縫合,幾乎所有患者術后都覺比前次手術痛苦小,無牽扯感,術后可早期下床活動[1]。降低術后復發率及并發癥,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術中解剖要到位,特別是復發疝將原有的層次解剖出來,解剖范圍一般內側到聯合肌腱,外側到腹股溝韌帶,上緣超過弓狀緣3~4 cm,下方超過恥骨結節2 cm左右;第二,修補材料與周圍正常組織的固定必須牢固、可靠,放置要平整,充分展開[2]。無張力充填物與疝環縫合2、3針,即使填充物固定更可靠,又可使網片與組織充分接觸,促進其愈合;第三,術中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剝離,止血徹底;第四,術中嚴格無菌操作,預防性適用抗生素;第五,積極處理引起術后腹內壓增高的病癥,包括便秘、前列腺增生、長期咳嗽等;第六,縫合補片時應選用不可吸收的縫線,因為不可吸收線的降解衰減差,維持張力時間長,它可以與補片一起提供長期的強度支持[3]。
[1]黃建,劉永強,謝偉,張雷,楊德中,孫安仁.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并發癥分析.中國臨床醫生,2007,(07):102-104.
[2]曲立斌.疝環填充式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84例臨床觀察.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14):155-156.
[3]金嗣松 ,丁健民 ,濮亞斌 ,何承祥.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206 例.人民軍醫,2005,(08):120-121.
405214 重慶市梁平縣禮讓中心衛生院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治療腹股溝疝方面具有更符合人體解剖結構、手術時間短、愈合進程快、復發率低等優點,建議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