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強 于德東 白雪蓮 朱巍
宮頸癌合并銀屑病11例臨床分析
郝志強 于德東 白雪蓮 朱巍
目的 探討宮頸癌與銀屑病發生的相關性及臨床意義。方法 回顧性分析11例宮頸癌合并銀屑病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宮頸癌132例合并銀屑病11例,發生率為8.3%。結論 已婚女性、銀屑病患者且反復使用過免疫抑制劑治療需高度警惕宮頸癌的發生,加強早期檢出率,做到早期預防,銀屑病及宮頸癌的相關性有待于臨床進一步探索。
宮頸癌;銀屑病
宮頸癌(Cervical Cancer)已成為嚴重影響女性健康的惡性腫瘤,我國宮頸癌每年新發病例13萬人,約占世界宮頸癌新發病例的1/3,病死率為我國婦女惡性腫瘤首位[1],而銀屑病(Psoriasis)是一類慢性炎癥性疾病,越來越多的醫學文獻支持銀屑病是一種多系統疾病,我國銀屑病患病率雖低于歐美國家,但是患者絕對數較大且發病上升趨勢非常明顯。本文擬就本科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診治的11例宮頸癌合并銀屑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報告如下。
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宮頸癌患者共132例,多為中晚期不能手術或術后分期較晚及術后復發病例,以宮頸鱗癌居多,其中合并銀屑病11例,均病理證實為鱗狀細胞癌,銀屑病史十年以上,多反復使用免疫抑制劑等治療。
上述不能手術的中晚期宮頸癌病例均已行宮頸活檢明確病理診斷,術后病例均有確切術后病理診斷支持,其中合并銀屑病史病例均為既往反復于我院及外院診治依據臨床表現及好發部位等確定診斷,且部分行組織病理學診斷,住我科后均再次請我院皮膚科會診確定診斷為銀屑病;上述病例中宮頸癌合并銀屑病患者約占在此期間我科收治宮頸癌病例數8.3%,年齡范圍40~64歲,均已婚。擬回顧性分析上述病例資料,探討宮頸鱗狀細胞癌與銀屑病有無相關性。
銀屑病表現為紅斑鱗屑,為表皮增生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屬于良性增生,而宮頸癌是由于各種因素致細胞失去控制持續增殖導致的擴展性病變,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而有研究認為銀屑病患者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多數人認為是因為銀屑病應用免疫抑制劑繼發惡性腫瘤,但是從未用過免疫抑制劑而發生惡性腫瘤者亦非少見,且二者的發生與遺傳、免疫及各種環境因素有關,正常細胞的生長依賴于細胞周期中各種調節因子的調控,任何一種調控因子發生紊亂都將導致細胞增殖異常,誘發銀屑病、腫瘤,但是二者有何聯系,報道不多。
首先,銀屑病容易復發,致過度治療的問題經常發生,長期濫用免疫抑制劑及激素會引起嚴重并發癥,甚至腫瘤形成,乙亞胺、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劑可影響增生的細胞或免疫活性細胞內的DNA、RNA及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抑制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而使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受到影響,而皮質類固醇激素對淋巴細胞有破壞作用,它能明顯地抑制自身抗體產生,并能抑制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吞噬功能,從而容易繼發惡性腫瘤形成,而針對惡性腫瘤的放化療等綜合治療對銀屑病有一定療效。
[1]張曉鵬.宮頸癌危險因素臨床分析.臨床合理用藥,2010,3(12):112-113.
[2]王紅梅,劉曉明.血管新生的機制及在皮膚腫瘤和銀屑病中的作用.國外醫學皮膚性病分冊,2005,31(6):361-363.
[3]Bryan K Sun,Hensin Tsao.Small RNAs in development and disease.J Am Acad Dermatol,2008,59:725-737.
[4]Cordon-Cardo C,Prives C.At the crossroads of inflammation and tumorigenesis.J Exp Med,1999,190:1367.
[5]Tak PP,Zugifler NJ,Green DR,et al.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p53:how oxidative stress might alter the course of inflammatory diseases.Immunol Today,2000,21:78.
[6]Eliane J.Müller,Lina Williamson,Carine Kolly,et al.Outside-in Signaling through Integrins and Cadherins:A Central Mechanism to Control Epidermal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 matology,2008,128:501-516.
014040 包頭市中心醫院腫瘤科
其次,銀屑病及腫瘤的發病中均有血管新生機制,血管新生首先有血管損傷、創傷、腫瘤生長、局部炎癥反應、缺氧及某些細胞因子等激活內皮細胞使之腫脹,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內皮細胞發生增殖性的變化形成細胞索,細胞索間形成開放的毛細血管袢,產生血流[2]。上述血管新生機制在銀屑病及腫瘤發病中均起重要作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是血管內皮細胞特異性生長因子,銀屑病皮損VEGFmRNA高度表達,TNF-α是腫瘤發生的重要因子,其活化后導致細胞分化、白細胞聚集和炎癥因子產生,從而參與多種炎癥反應、腫瘤發生等過程[3]。故抗血管新生可以作為二者共同治療靶點。
第三,銀屑病與鱗狀細胞癌都表現為表皮角質形成細胞的異常增生,且都存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高表達及異常分布,而本文擬探討與銀屑病相關的宮頸癌11例全部為鱗狀細胞癌,而目前業界普遍認為銀屑病與慢性炎癥、細胞轉變、免疫抑制和腫瘤發生相關[4-5],有報道稱,免疫組化提示鱗狀細胞癌與銀屑病皮損的角質形成細胞中均有細胞周期依賴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和P16的表達增高,且調節角質形成細胞的生長和分化在銀屑病及腫瘤表皮生長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6],綜上,二者均有鱗狀上皮細胞的過度增生,亦可能為宮頸鱗狀細胞癌與銀屑病相關因素之一。
還有諸如蛋白水解酶、細胞粘附分子及信號通路等銀屑病與鱗狀細胞癌的相關性學說,需進一步通過臨床工作及科研闡釋,目前宮頸鱗狀細胞癌與銀屑病是否屬于偶合尚難定論,但是提示對女性銀屑病患者,特別是宮頸癌高危人群,進行系統診查及長期隨訪,有利于排除潛在的惡性腫瘤,同時抗銀屑病治療上不宜片面強調近期療效,應分析抗銀屑病療法有否發生腫瘤的遠期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