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伍星
肝膿腫CT誤診分析
李伍星
目的探討肝膿腫的CT特征,提高CT診斷肝膿腫的準確率。方法 回顧分析23例經手術或臨床證實的肝膿腫CT表現誤診分析。結果病灶平掃表現為較正常肝組織為低的低密度灶,增強后,病灶中心液化不強化,邊緣強化明顯,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低密度灶內及邊緣有不同程度的班狀強化,形態不規則,邊緣欠清,缺乏典型表現的特征性,誤診為周圍浸潤生長的假象。結論CT掃描能較好地顯示肝膿腫準確部位,根據其特征及非特征性表現,結合臨床有助于肝膿腫早期診斷及鑒別診斷,為臨床及早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影像學依據。
肝膿腫;斷層CT;X線計算機;影像診斷
肝膿腫是一種常見病,其典型的病例診斷并不困難,但近年來抗菌素的廣泛使用,使肝膿腫的CT表現具有多樣性,筆者回顧分析23例肝膿腫的CT表現,以進一步探討CT對肝膿腫的診斷價值,提高CT診斷水平,減少誤診。
1.1 一般資料 選擇經手術病理或臨床證實的肝膿腫23例CT平掃和增強表現進行分析,發病年齡30~75歲,男12例,女11例,其中患膽石癥5例,糖尿病2例,惡性腫瘤2例,右下肺膿腫1例。
1.2 方法 掃描設備采用飛利浦單層螺旋CT機,掃描前15分鐘口服白開水或稀釋2~2.5%造影劑1000 m l胃腸道準備,掃描條件 120kv,100 mA,2.1s,層厚 10 mm,螺距 1 ~1.5,小的病灶可采用薄層掃描患者仰臥,掃描時禁動,平掃+增強掃描,造影劑為碘海醇,成人劑量80~100 ml,部分患者加做延時掃描。
2.1 病灶數目與部位 23例患者平掃均已發現病灶,分布于肝內各葉,其中肝右葉14例,單發10例,多發4例;肝左葉8例,單發6例,多發2例;左右葉同時發生1例。
2.2 肝膿腫密度與內部結構 所有病例病灶密度均較肝實質密度低,CT值6~26HU,平均11HU,其中有2例膿腔內有氣-液平面,2例增強掃描病灶內見條索狀、分隔狀強化。
2.3 病灶邊緣與膿腫壁 病灶邊緣模糊者13例,邊緣清楚者10例,增強掃描明顯強化者11例,呈“環靶征”[1],其中單環4例,雙環6例,3環1例,3例增強前后無變化。
肝膿腫通常是由革蘭氏陰性菌和厭氧菌引起的多重感染,常見的病原菌有腸源性埃氏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2]。偶見類鼻疽菌感染引起的肝膿腫[3]。另外約有13.5%的肝膿腫為原因不明的隱性膿腫,肝膿腫主要的感染途徑包括上行性和血行性感染,近年來在肝膿腫的病因有改變趨勢,由膽道疾病取代經門靜脈感染成為肝膿腫的最常見病因。有些病例發熱及肝區體征不典型,病灶又缺乏特征性,容易導致診斷失誤。
本組9例病灶呈片狀低密度,其內密度不均,無水樣密度及環靶征,缺乏肝膿腫的典型特征性,誤診為原發性肝癌,后經外院MRI檢查診斷為肝膿腫2例,我院手術切除證實7例肝膿腫,不典型肝膿腫和肝癌均表現低密度影,增強掃描肝癌不會出現周圍強化,腫塊縮小,蜂窩狀強化等征象,且強化持續時間很短,而肝癌較大時可見中心液化壞死,臨床上也可有發熱,其鑒別要點為肝癌壞死區位于病灶中央,且形態不規則,呈裂隙狀,CT值一般高于膿液,病灶邊緣明顯較厚,且高低不平,增強后病變與正常肝組織分界反而更清楚。6例病灶為肝內多發病灶誤診為轉移癌,肝轉移瘤典型的表現呈牛眼征,其中一類為囊性轉移灶,邊緣往往有強化,但周圍無水腫帶,結合原發腫瘤病史及無急性感染癥狀可以鑒別。4例肝右葉病灶增強后,肝內門靜脈顯示清楚,有推壓變形、移位,由于推壓變形,誤診為門靜脈癌栓沿管內浸潤生長的假象。其次肝門淋巴結腫大,在炎癥期,可有淋巴結腫大出現。1例肝囊腫繼發感染。囊腫邊緣一般較清楚,中心密度低于膿腫,囊腫繼發感染與膿腫相似,治療后復查,囊腫邊緣清楚,大小不變。1例右下肺膿腫鄰近侵犯肝右葉。誤診為肝右葉肝癌直接侵犯膈肌及右下肺。
總之,肝膿腫應結合臨床,發熱,畏寒,肝區疼痛和叩擊痛,血白細胞計數升高,APP陰性等臨床指標。作為影像診斷,先要熟悉影像特征表現和與此相關的間接表現,發病部位,密度,形態等情況,在結合臨床,試驗室,B超等檢查綜合分析,方可作出診斷,過分注重臨床對無特征性影像表現的病例作結論,易導致誤診,作者認為,為了盡可能減少誤診,提供診斷準確率,首先要做到提高診斷醫師診斷水平,廣泛地學習掌握影像診斷理論和技能,緊密結合臨床,必要時要親自詢問患者,問清病史,并做穿刺活檢。
[1]吳恩惠,主編.醫學影像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2]孟慶學,柳澄,田軍,主編.實用CT診斷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7.
[3]賈杰.類鼻疽假單胞肝膿腫二例.中華傳染病雜志,2000,2.
448200 湖北省荊門市沙洋人民醫院CT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