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晶 于桂梅 于昕航
如意珍寶丸治療眶上神經痛臨床觀察
于晶 于桂梅 于昕航
目的觀察如意珍寶丸治療眶上神經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符合診斷標準的眶上神經痛患者96例,口服如意珍寶丸成人每次5丸,2次/d,兒童遵醫囑,每次可口服2~3粒,2次/d,連續服用兩周為1個療程,根據病情輕重可適當增加療程,服藥期間均停用其他藥物。結果接受治療的96例患者總有效率達92.7%,治療期間患者無任何不良反應。結論如意珍寶丸治療眶上神經痛可達到標本兼治,具有療效好,復發率低,無明顯副作用的優點。
眶上神經痛;如意珍寶丸
眶上神經痛是指眶上神經分布范圍內(前額部)持續性或陣發性疼痛,中醫稱“眉棱骨痛”。該病多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外傷。②副鼻竇炎。③神經衰弱、屈光不正。④上呼吸道感染。多見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表現為一側或兩側前額部持續性或陣發性針刺樣痛或燒灼感,時輕時重,常伴眼珠脹痛,并有不耐久視,畏光,喜閉目,以及閱讀后和夜間加重。眶上神經是全身神經位置最淺表,可以在眶上切跡直接用手觸到的唯一神經,易受風寒刺激而發痛,查體可見眶上神經出口處眶上切跡有壓痛可明確診斷。其病因病機,多于風熱之邪外襲、風痰上犯、肝血不足,肝郁氣滯,頭目失養引發[1]。眶上神經痛為眼科常見病,患者因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工作和學習,我院2010年3月至20012年3月采用如意珍寶丸口服治療眶上神經痛96例,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來醫院門診就診的96例眶上神經痛患者,單側36例,雙側60例。男性30例,女性66例,年齡6~76歲,平均50歲。疼痛發作至就診時間2 d~2年。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有眼眉骨痛、眼痛、頭痛甚至惡心、嘔吐癥狀,檢查單側或雙側眶上切跡處有明顯壓痛,局部無紅腫,排除青光眼、鼻竇炎、虹膜睫狀體炎、球后視神經炎、眼外傷、屈光不正、眼眶腫瘤及顱內占位病變等器質性疾病。
1.3 治療方法 如意珍寶丸成人每次口服5丸,2次/d,兒童遵醫囑,每次可口服2~3粒,2次/d,連續服用兩周為1個療程,根據病情輕重可適當增加療程。服藥期間均停用其他藥物。
1.4 療效標準 治愈:疼痛消失,眶上切跡處壓痛消失,停藥半年后無復發。好轉:疼痛等癥狀減輕,發作次數減少,持續時間變短。無效:治療2個療程后癥狀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好轉。
本組96例眶上神經痛患者經口服如意珍寶丸后進行系統臨床觀察:第1療程治愈72例,占75%,第2療程治愈9例,占9.37%,第3療程以上治愈8例,占8.33%,第4個療程好轉5例,占5.21%,無效2例占2.08%.療程最短為1個療程治愈,最長為4個療程,隨訪6個月有3例復發,總有效率達92.7%。治療過程中患者未見任何不良反應,提示如意珍寶丸具有良好的治療眶上神經痛的功效。
我國醫學文獻中很早就有“頭痛”及“偏頭痛、前額痛”的記載。《張氏醫通》認為:“此乃足陽明胃經絡受風寒,傳入經絡,血凝滯而不行,故有此癥。”根據中醫學理論基理,本病病因和病理應為三陽脈受邪,由于外感風寒濕,內挾痰濁,氣滯血瘀,阻脈絡,上犯清陽所致;也可以由于情志因素導致氣郁化火,火熱風動,風火挾痰上擾,內外合邪,風寒燥火痰濕瘀血于三陽經筋,使痰阻血瘀,氣血凝滯,以上病因上犯巔頂前額,阻脈絡,郁于空竅,不通則痛。
藏醫認為所有的神經性創傷都屬于熱性,是因血和赤巴紊亂,熱邪侵入脈道所致,表現為體熱劇痛、口眼歪斜、神志不清,記憶減退等癥狀,因此,治宜抑風調隆,醒腦開竅,舒筋通絡,清熱除瘟,燥濕化痰[2]。
如意珍寶丸是由30余味藏藥材組成的經典方劑,始載于第司桑本嘉措的《藏醫醫訣補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臨床應用史,具有清熱,醒腦開竅,舒經通絡,干黃的功能。用于瘟熱、陳舊熱癥、白脈病,四肢麻木,癱瘓,口眼歪斜,神志不清,痹癥,痛風,肢體強直,關節不利,對白脈病有良效[3]。方中紫檀香治氣血合并之癥;珍珠有消毒之功效;甘草膏治脈病;紅花有活血通絡、瀉火清熱之功效;蓽茇、豆蔻治寒病;肉豆蔻具有祛風的功效;牛黃有除余熱之功效;海金沙、螃蟹有利尿清腎熱之功效。因此如意珍寶丸通過活血通脈、通絡止痛、組織修復三方面同步作用,具有明顯的疏通經絡,醒腦開竅,改善神經調理的功能。經初步臨床觀察,如意珍寶丸治療眶神經痛可達到標本兼治,具有療效好,復發率低,無明顯副作用的優點。據初步統計,如意珍寶丸治療眶上神經痛的有效率達92.7% 以上,已成為藏醫治療眶上神經痛的首選藥物之一,有推廣應用的價值,但其療效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1]王凈凈,龍俊杰.中醫臨床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杜,1993:75-77.
[2]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藏醫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第司桑杰嘉措.藏醫醫訣補遺.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
136000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醫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