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亮 關淑芬 于洋 凌巖 李楠 王欣
手術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4例的臨床觀察
孫亮 關淑芬 于洋 凌巖 李楠 王欣
青光眼;小梁切除術;羊膜移植;絲裂霉素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指虹膜與小梁出現新生的纖維血管膜,血管膜收縮導致虹膜與小梁和角膜后壁粘連而阻礙房水流出所形成的青光眼,是目前難治性青光眼之一。我們采用復合式小梁切除術聯合羊膜移植術對44例(44眼)NVG患者進行了治療,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4例(44眼),男18例(18眼),女26例(26眼),年齡38~70歲,均存在前房角部分或全部粘連,虹膜和房角有新生血管形成。
1.2 手術方法 常規進行眼球周和球后麻醉。做以角膜緣為基底的結膜瓣,充分暴露出角膜緣處的角膜和鞏膜。在結膜瓣下放置絲裂霉素(MMC)棉片,然后用生理鹽水反復進行加壓沖洗。鞏膜表面行燒灼止血并做4mm×5mm的長方形鞏膜瓣,剝離至透明角膜緣1.5mm左右,在角膜緣切口處充分電凝后,做放射狀小切口,使房水分次少量緩慢溢出,在眼壓下降、眼球軟化后,行小梁組織切除,然后在充分燒灼后,將切除部位的虹膜根部切除。將已復水的羊膜上皮面朝上平鋪于鞏膜床上,在角膜緣相鄰的羊膜移植片邊緣距小梁切口后邊緣1~1.5mm的位置,用10-0尼龍線在羊膜四角各縫一針固定,將鞏膜瓣復位蓋于羊膜之上并用10-0尼龍線縫合兩針,應按照鞏膜瓣-羊膜-淺層鞏膜的縫合順序,最后用8-0可吸收縫線縫合筋膜及結膜瓣,術畢,術眼涂典必殊眼膏并包扎。
1.3 療效評定 術后眼壓控制在6~21mm Hg,不需用降眼壓藥者為完全成功;需用降眼壓藥后控制21mm Hg者為條件成功;失敗:眼壓 <6mm Hg,或用降眼壓藥 >21mm Hg[1]。濾過泡按Kronfeld分型標準,I型是微小囊泡型;Ⅱ型是彌散扁平型;Ⅲ型是缺如型;Ⅳ型是包裹型。其中I、Ⅱ型為功能性濾過泡,Ⅲ、Ⅳ型為非功能性濾過泡。
術后經3~24個月隨訪,本組手術完全成功25眼,條件成功15眼,失敗4眼,總成功率90.9%,形成功能性濾過泡40眼。術后出現淺前房3眼,前房積血5眼,角膜水腫3眼,給予相應處理后均恢復正常。沒有發生濾過泡滲漏、脈絡膜脫離、排斥反應、眼內炎等嚴重并發癥。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繼發性青光眼最嚴重的類型之一,目前臨床強調對該病進行早期病因診斷,即進行視網膜缺血的診斷及新生血管化的診斷。對于有可能引起視網膜缺血損害的血管性病變,應盡早進行眼底熒光素血管造影(FFA)。由于虹膜廣泛新生血管,使房水屏障發生改變,術中及術后又很容易發生前房出血,血凝塊中的纖維連接蛋白、血小板凝塊能夠加劇濾過時的纖維瘢痕化,所以采用常規青光眼濾過術后的并發癥多,成功率較低。羊膜移植術是臨床眼科新開展的一項技術,近年來,已廣泛應用于治療翼狀胬肉、眼化學傷、角膜潰瘍等眼表疾病[2]。羊膜具有減輕炎癥反應、抑制纖維組織增生、促進眼表上皮化生,減少新生血管形成等作用,應用于青光眼手術具有無感染、無排斥反應等特點。羊膜基質能夠調節成纖維細胞表達細胞因子的水平,通過成纖維細胞移行上或移行進羊膜基質中抑制轉化生長因子的表達,起到減輕或消除炎癥及瘢痕化的作用。我們對44例(44眼)NVG患者采用了復合式小梁切除術聯合羊膜移植術。在小梁切除術中,使用了絲裂霉素C(MMC)。MMC是頭狀鏈霉菌產生的具有烷化作用的抗生素,能夠與DNA分子的雙螺旋形成交聯,從而破壞DNA的結構和功能并抑制DNA復制。MMC對增殖各期中的細胞均有抑制和殺傷作用。同時也可作用于靜止期細胞;因而可用來抑制手術區的血管再生。移植在鞏膜瓣下的羊膜不僅具有膠原薄墊片的作用,防止淺層鞏膜瓣與深層鞏膜之間的粘連,還具有抗粘附作用,抑制新生血管和纖維組織增生,使該處的愈著能力因有羊膜的存在而大大減弱,從而有效阻止了鞏膜瓣與鞏膜床的愈合,促進功能性濾過泡的建立,使濾過道長期保持暢通。本組44眼經手術后,完全成功25眼,條件成功15眼,失敗4眼,總成功率90.9%,形成功能性濾過泡40眼。術后出現淺前房3眼,前房積血5眼,角膜水腫3眼,給予相應處理后均恢復正常。沒有發生濾過泡滲漏、脈絡膜脫離、排斥反應、眼內炎等嚴重并發癥。我們發現術后濾過泡的形態與羊膜植片大小有關,羊膜植片大則濾過泡隆起范圍較大,反之濾過泡隆起范圍則較小。因此,為了避免術后引流不足或過暢,應根據病情確定合適的羊膜植片尺寸。
綜上所述,復合式小梁切除術聯合羊膜移植術治療NVG的療效確切,術后并發癥少,值得推廣應用。
[1]黃涵.羊膜移植小梁切除術的應用.中國基層醫藥,2007,14(5):729-730.
[2]馮小玲,柯喜宣.小梁切除術聯合羊膜移植治療難治性青光眼20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3):3229-3230.
161041齊齊哈爾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