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紅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與婦科疾病關系密切,是導致產科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文回顧分析我站近6年收治的7例產科DIC患者,體會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我站共搶救7例產科DIC患者,患者年齡22~37歲。孕周32~45周,足月妊娠5例。初產婦3例,經產婦4例。1例發生于產前,2例發生于產時,4例發生于產后。
1.2 發病誘因 機械性胎盤早剝2例;重度妊高征2例,部分性前置胎盤1例;軟產道裂傷致產后出血2例。
1.3 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 所有病例均出現大量陰道出血和或手術創面出血,伴不同程度休克,5例急性腎竭,2例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實驗室檢查血小板計數下降,PT,APTT延長,3P實驗陽性,D-二聚體陽性,均符合 DIC診斷標準[1]。
1.4 治療方法
1.4.1 及時治療原發病 3例產前時發病者,除1例機械性胎盤早剝系外院轉入家屬放棄手術外,余2例均及時妊娠,同時行子宮切除。4例產后發病者均及時行子宮全切或次全切。
1.4.2 肝素抗凝治療 7例患者中5例使用肝素治療,總量30~270 mg不等,24 h用量25~120 mg,單次用量為12.5~50 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或全血、血漿及血小板中靜脈滴注,必要時間隔6小時重復使用1次,在肝素使用過程中監測APTT使其延長1.5~2倍為宜。臨床癥狀緩解,PT、APTT接近或恢復正常時停藥。
1.4.3 補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 所有患者均大量輸注血制品,血液制品同時予以甘素華,每毫升加入肝素5~10U,若連續大量輸注血制品,則令管同時緩慢靜脈滴注肝素,以免用量過大。
1.4.4 其他綜合治療 包括抗休克及急性腎衰等治療。
1.5 療效判定及統計學方法 臨床癥狀緩解,出血停止,凝血功能測定正常,生命中體征平穩為治愈。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
7例患者5例治愈,;死胎2例,新生兒存活5例,產科積極處理(包括迅速終止妊娠和及時切除子宮)6例中5例存活,1例產科處理欠缺未手術治療死亡。二者之間具有差距性(P=0.03,P<0.05)。應用肝素治療的5例患者中4例存活,2例未用肝素1例存活,二者無明顯差別(P=0.3,P>0.05)。
與妊娠有關的病理產科導致的DIC多發生正常或異常的妊娠期、分娩期或產后某一短暫時期。臨床將DIC劃分為四期:①前DIC期:血液呈高凝狀態尚無廣泛微血栓形成。②早期DIC:初發性高凝期,出血傾向不明顯,纖溶尚未開始或剛啟動,持續時間短,難發現。③中期DIC:消耗性低凝期,凝血與纖溶并存,臨床診斷70% 處于此期。④后期DIC:繼發性纖溶亢進期,臨床診斷20% 處于此期[2]。
當有可能導致DIC的基礎疾病存在時,早期診斷,早期預防是DIC治療的至關重要的環節。由于臨床確診時已進入DIC中晚期,此時的治療必須及時、果斷、迅速,我們的體會是:①迅速終止妊娠或及時切除子宮。尤其是產時產后,臨床一旦出現DIC征象,應及時切除子宮,目的在于阻斷促凝物質入血及減少創面出血。②早期小劑量使用肝素可有效阻斷DIC病理過程。并主張小劑量(<120 mg/24 h)應用。進入消耗性低凝后,體內AT-III(抗凝血酶III)由于消耗減少,當其活性<60%時,肝素幾乎不發生作用。因此早期診斷及早期應用肝素是抗凝治療是否有效的關鍵。③補充適量的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其補充必須在充分抗凝治療基礎上進行,輸入血液制品需肝素化,每毫升內加5~10U肝素。新鮮血漿及血小板懸液較理想,其次為新鮮全血[2]。④不常規使用抗纖溶藥物。纖溶過程是機體對血管內凝血的一種生理性保護反應,因臨床不易判斷是否已進入纖溶性亢進期,且DIC各期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單獨或大量使用抗纖溶藥物可致纖溶活性降低,如何合理應用尚需進一步探討[3]。
同時我們還深刻體會到實行孕產婦分級管理,對于妊娠合并癥并發癥基層醫院盡早發現可有效提高產科DIC的早期診斷率,從而實現早期治療,合理用藥,以降低孕產婦死亡率。
[1] 宋善俊,王鴻利,李家增.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59-162.
[2] 羅紹凱,洪文德,李娟.臨床血液病學.第1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570-588.
[3] 梁心玲,朱坤儀.產科彌漫性血管內凝血6例臨床處理結果分析.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2,1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