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
山區醫院創傷性休克的急救護理
劉梅
創傷性休克是山區醫院外科的常見病,錯過搶救時機就會危及患者生命。121例創傷性休克患者全部康復證明,為創傷性休克患者及早恢復正常組織灌注、氧輸送和有氧代謝的治療護理,對病員的進一步治療和康復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急救護理操作通常有4個環節8個觀察,在護理操作中應注意4個要點。
山區;創傷性休克;急救護理;要點
創傷性休克是山區醫院外科的常見病。其機理是當機體受到強烈的創傷因素侵襲后,有效血容量銳減,組織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謝性障礙和細胞受損的病理性癥候群[1]。如錯過了及時搶救時間就會危及患者的生命。筆者供職于涼山甘洛縣人民醫院,從事外科護理工作近30年,親眼目睹了較多偏遠地區創傷患者因得不到及時救治的不幸。對比分析創傷性休克急救護理案例結論告訴我們:及時、規范的急救護理對創傷性休克患者治療和康復具有重大意義。
本組病例129例。男98例,女31例。年齡10~79歲。以男性青壯年多見。致傷原因礦山采礦及山區行路滑跌70例、車禍55例、另有空中墜物擊傷4例。受傷至急診時間最短10min、最長5小時,來時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計有顱腦頜面傷40例、胸腹擠壓傷30例、腹部穿通傷21例、四肢外傷30例、骨盆尿道傷8例。其中嚴重復合傷8例于入院10min內搶救無效死亡。死亡原因與多臟器損傷,損傷程度嚴重及未能及時來院有密切關系。42例患者在抗休克和急癥手術后,創傷引起的原發病得到有效控制。其余79例患者經急診抗休克處理后,癥狀減輕,3d內先后移至普通病房進一步醫治。121例患者全部康復出院,無一例死亡。結論:為創傷性休克患者及早恢復正常組織灌注、氧輸送和有氧代謝的治療護理,對患者的進一步治療和康復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遵循搶救治療及護理原則,我們是這樣做的:
2.1患者取頭平側臥位,頭部抬高15°、下肢抬高20°。這種體位與利于膈肌活動,增加肺活量,使呼吸接近正常生理狀態。抬高下肢利于增加回心血量,從而增加循環血容量。
2.2 保持呼吸道通暢,視患者具體情況合理給氧。創傷性休克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吸氧能改善缺氧狀態,糾正缺氧對機體的損害。當患者四肢發冷、面色蒼白、紫紺時必須給氧。氧流量2~4L/min。如遇喉頭水腫或昏迷患者舌后墜,應以舌鉗夾出,在口內安放一通氣道,必要時行氣管切開術。給氧過程中,應嚴密觀察呼吸腔、呼吸道的嘔吐物和分泌物,及時清除,以防誤吸窒息。嚴重缺氧時應增加氧流量,同時適當給予呼吸中樞興奮劑如可拉明在補液中靜脈滴注。這利于缺氧的及時改善和呼吸中樞生理功能的恢復[2]。
2.3 迅速建立靜脈通道。采用兩條靜脈通路補液以在短時間內輸入有效抗生素,疏通微循環,增加心肌收縮力,補充有效血容量及糾正酸中毒的藥物。補液原則:先鹽后糖、先晶后膠、先快后慢,見尿補鉀。使用升壓藥應根據血壓和尿量控制滴速,同時認真觀察用藥的效果。
2.4 臨床觀察:這是休克患者急救的必須程序,要做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精神狀態:休克早期,腦組織血液灌注未明顯減少,缺氧尚輕,神經細胞反應為興奮,患者表現為煩躁、焦慮或激動。隨休克的加重,腦組織灌流減少,神經細胞功能轉為抑制,患者表情淡漠或意識模糊甚至昏迷[3]。2皮膚:由于血液灌注減少,皮膚的顏色溫度濕度亦會隨之改變。皮膚蒼白、發紺斑狀、四肢皮膚濕冷,表明周圍血管收縮,毛細血管灌注不足。指壓皮膚形成蒼白壓痕,松指后1~2s壓痕不消失,表示毛細血管血流緩慢。治療中如皮膚由蒼白、發紺轉紅,四肢逐漸溫暖、出汗停止則表明周圍毛細血管灌流改善。此時如血壓未回復正常,亦表明休克在好轉。3血壓、脈搏、心率、心律定時監測,詳細記錄:動脈血壓可了解休克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決定下一步的治療。通常認為最低有效收縮壓為60~70mm Hg,而治療休克時,動脈收縮壓至少應提高到80~90mm Hg。4頸靜脈及外周靜脈的觀察:觀察其萎縮或充盈,可以知道血容量和心功能及補液量的多寡。靜脈萎縮說明血容量不足,靜脈過于充盈提示心功能衰竭或補液過多。5呼吸觀察:休克時患者常有呼吸困難和發紺。毒素刺激呼吸中樞使呼吸增快,代償性代謝性酸中毒時呼吸深而快,嚴重的代謝性酸中毒時呼吸深而慢。出現休克肺或心力衰竭時更加重呼吸困難。6尿量觀察:尿量是內臟血液灌流量的重要指征,尿量的多少直接反映腎臟毛細血管灌流量。尿量小于25ml/h,表明腎臟血管痙攣未解除或收縮壓過低或血容量仍不足,以致腎臟血液灌流量不足;尿量多于30ml/h,表示腎臟血液灌流好轉。7體溫觀察:體溫過高過低均是病情危急的征向,必須隨時觀察,做好保溫工作。8血液動力學監測:休克患者經常規治療后如病情無好轉,血壓不能維持,進一步治療有困難,可監測中心靜脈壓尋找新的參考:中心靜脈壓正常值為6~12cmH2。中心靜脈壓小于2cmH2表示血容量不足,大于15cm水柱表明心力衰竭。通過以上處置及觀察監測可以得到相對全面的急救治療護理方案,合理施救,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的有效救治和康復。
3.1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除常規觀察生命體征,定時測脈搏、血壓外,還應隨時觀察患者的意識表情、瞳孔、周圍循環和CVP等的變化,詢問和檢查有無合并傷,準確記錄液體出入量和病情變化,為進一步的治療提供科學的依據[4]。
3.2 隨時檢查并保證患者輸液、輸血、導尿、中心靜脈壓等各種管道的通暢,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對給氧、吸痰、氣管插管等患者,應注意呼吸道通暢和安全用氧,控制感染。
3.3 注意觀察尿量。一般休克患者均應置無菌導尿管以記錄每小時尿量,同時測尿比重,觀察尿顏色等以了解腎功能及休克的程度。休克加重時,尿量很少,當成人尿量達30ml/h以上時,表明循環狀態好轉。
3.4 做好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為患者創造安靜整潔安全舒適的治療環境,以利機體康復。
[1]李學增.外科護理學.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45-52.
[2]沈士莉.創傷性休克的急救護理.適用護理雜志,1990,6(4):5-6.
[3]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指導.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2:233.
[4]姚蘭,郭桂芳.外科護理學.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2:22.
616850四川省甘洛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