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腦血栓(cerebral thrombosis,CT)又稱腦血栓形成,是指腦動脈管壁自身病變使管腔狹窄、閉塞,或在狹窄的基礎上形成血栓,致使腦局部血流中斷,缺血缺氧,軟化壞死,出現(xiàn)病變部位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如偏癱、失語、偏盲等[1]。臨床上治療腦血栓一般為溶栓、抗凝、防治腦水腫等,本文就腦血栓的治療進行探討,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的60例腦血栓患者中,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51~64歲,均符合腦血栓疾病診斷標準。入院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吞咽困難、運動失調(diào)等,均經(jīng)頭顱CT證實為單一或多發(fā)性梗死。
1.2治療方法 將6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30例,觀察組30例。對照組的治療方法為:①保證患者的入量及營養(yǎng),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②防治腦水腫,使用脫水劑,常用20%甘露醇125~250 ml靜脈點滴,2~4次/d,一般情況應用5~7 d為宜(心、腎功能不良者慎用,應用后注意查尿及尿量)。③溶栓治療,應用尿激酶,劑量100萬~150萬U,溶于生理鹽水100~200 ml中,持續(xù)靜脈滴注30 min,治療時間窗應控制在發(fā)病6 h以內(nèi)。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加用血塞通靜脈滴注。
用血塞通400 mg加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1次/d,15 d為1個療程,停藥1~3 d后可進行下1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
1.3療效判定標準 ①顯效:用藥1個療程內(nèi)患者意識較清,吞咽動作恢復,語言基本流利,感覺由遲鈍變?yōu)殪`敏,肌力由0~Ⅳ級以上,下肢功能恢復,上肢可做簡單動作。②有效:用藥1個療程內(nèi)患者的意識時清時差,吞咽動作開始好轉(zhuǎn),感覺仍較遲鈍,肌力在Ⅱ~Ⅳ級之間,下肢運動開始恢復,上肢運動進展不大。③無效:用藥1療程各種癥狀無明顯改變[2]。
1.4統(tǒng)計學方法 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SPSS 11.10軟件。
對照組30例患者中顯效7例(23.3%),有效20例(66.7%),無效3例(10.0%),總有效率為(顯效 +有效),為90%。觀察組30例患者中顯效12例(40.0%),有效17例(56.7%),無效1例(3.3%),總有效率為(顯效+有效),為96.7%。觀察組中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腦血栓是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疾病。它的發(fā)生不僅同高血壓、動脈硬化的進展有關,也與老年人的血液粘度增高密切相關。老年人的血粘度越高,越容易發(fā)生腦血栓。血液在人體血管內(nèi)流動,流速越快,沉淀越少;反之,流速越慢,沉淀越多。血粘度增高勢必導致血液流速減慢,血液中的血小板、膽固醇、纖維蛋白等物質(zhì)便在血管壁上沉淀下來,久而久之,沉淀物越積越多,若再合并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會導致腦血栓形成。人體內(nèi)生成兩種物質(zhì),一種是凝血物質(zhì)如二磷酸腺苷和凝血黃素A2、纖維蛋白及鈣等,能使血小板凝集成塊,形成血栓,起到止血作用。另一種是抗凝血物質(zhì),如纖維蛋白溶酶和前列腺環(huán)素等,有抗凝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平時人體血液中的凝血和抗凝血物質(zhì)兩者處于動態(tài)平衡,既不易形成腦血栓,又有止血作用。腦血栓患者由于這種平衡失調(diào)及多種因素作用,造成了血液易于凝集。根據(jù)藥理研究,血塞通注射液對凝血系統(tǒng)有明顯延長血漿凝血時間,顯著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作用。該藥是一種抗凝藥物,能增加血管流量,擴張腦血管,改善血液動力學,對腦缺血后海馬CAI區(qū)的遲發(fā)性神經(jīng)元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還能抑制血栓形成,提高組織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劑 (t-P A)活性,有效延長凝血時間,對缺氧所致的腦損傷具有保護作用,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3]。
本文中,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血塞通,觀察組中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見血塞通用于治療腦血栓形成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應用。
[1]鄒萍,魏武.內(nèi)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9(2):596-597.
[2]陳軍華,張明.川芎嗪治療腦血栓形成60例分析.醫(yī)學創(chuàng)新研究,2008,5(6):131.
[3]韓恩鳳.應用血塞通治療腦血栓形成30例療效觀察.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09,6(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