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紅 王 穎(.山東省鄒平縣明集中心衛生院,56 .山東省高唐縣婦幼保健)
急性乳腺炎是因乳頭皮膚破損、產后乳汁淤積、免疫力下降等因素,造成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侵入,細菌從淋巴管擴散到乳腺實質,或通過導管開口上行到小葉及乳房實質,引起化膿性炎癥反應。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們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乳腺動力治療儀治療該病患者42例,報道如下。
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因急性乳腺炎就診的患者共80例。年齡23~28歲,均為初產婦,發病時間為產后28天~5個月,就診時間為發病后24~72h。癥狀為全身乏力、寒戰、高熱、乳房疼痛,嬰兒吸吮乳汁不出。體征為乳房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的包塊,無膿腫形成。80例患者隨機分為三組,三組一般資料具可比性。
A組:藥物治療加吸奶器抽吸:首選青霉素治療,80萬U/次,肌肉注射,每日2~3次;也可用800萬U靜脈滴注,每日1次;若對青霉素過敏者,改用紅霉素。輔助用吸奶器將乳房定時排空。
B組:藥物治療加手法按摩:抗生素治療同上,輔助以手法穴位按摩及經絡疏通,每日1次,4天為1個療程。
C組:藥物治療加乳腺動力治療儀(為上海市徐匯區高發機電技術研究所生產的ME—1型乳腺動力治療儀)。抗生素治療同上,無全身癥狀僅有局部紅腫硬結者,可不用抗生素。輔用乳腺動力治療儀治療,每次40min,每日2次。
療效評價標準:治愈:體溫<37℃,乳房包塊完全消失;改善:體溫<37℃,乳房紅腫消失,包塊變小;失敗:體溫>37℃,乳房紅腫未消退,包塊未改變,膿腫形成。
三組不同的治療方案療效情況:A組16例,治愈10例,改善6例;B組22例,治愈16例,改善6例;C組42例,治愈40例,改善2例。
急性乳腺炎中醫稱之為“乳癰”,初期為淤乳期,是因乳汁排泄不暢,乳房內出現界限不明顯的結塊,乳房腫痛,皮膚發紅或皮色不變,伴有形寒發熱,頭痛體酸,或煩渴嘔惡,舌紅苔黃,脈數。治療應以“通”為主,宜理氣、活血、清熱、通絡,切忌寒涼,致腫塊堅硬,不能消散。A組治療中應用大量抗生素及寒涼藥后,身熱已退,但乳房腫塊易僵腫不消,既不化膿,也不易消結,遺留硬塊[1]。B組患者因就診時乳房紅腫疼痛,行手法按摩時有的患者疼痛難以忍受,且患者乳汁黏稠難以擠出,故效果欠佳。C組患者使用的是我院引進的乳腺動力治療儀,該治療通過一組放置在體表垂直作用的磁場與電流,根據物理學法則,在作用局部的體液內產生一個“電磁擾動力”,以促進體液局部循環。動力治療在膿腫形成前期,作為抗生素治療的輔助治療,在用藥后血內高峰期幫助抗生素作用到炎癥部位,發揮藥效,使組織水腫減輕,促使郁積乳汁的排出。每次治療40min,電流可隨著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漸增加,頻率柔和,患者感覺舒服,故效果較佳。
[1]梁亞奇 .乳腺病名醫秘驗絕技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21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