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
(四川省德陽市婦幼保健院,618000)
小兒肌性斜頸一般在小兒出生后2周內出現,以頭向患側歪斜,或前傾,并在患側胸鎖乳突肌上可觸到梭形或圓形的腫物為特征。腫塊大小不一,甚至整個胸鎖乳突肌都明顯增粗,使頭偏患側,下頜指向健側。當患兒不配合檢查時,也可根據下頜指向來判斷患側。我們發揮自身優勢采用推拿按摩聯合早教的方式治療小兒肌性斜頸,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患兒22例,年齡0~1月齡21例,4月齡1例?;純壕涱i部彩超檢查,示患側胸鎖乳突肌有不同程度的增粗,排除血腫。
治療體位:術者位于患兒頭頂上方。首先將患兒仰臥,頭偏向健側,并使頭略低于身體高度,這樣可使患側頸部略微拔升,充分暴露病變部位。
按摩手法:①一手控制患兒的頭部,另一手用拇指指腹在肌肉攣縮處作揉、推手法,可在胸鎖乳突肌上涂嬰兒潤膚油作為介質。同時雙手配合對頸部進行輕微的拔升牽引,每次10~15min。②用拇指和食指配合,輕捏腫塊,并提拿患側胸鎖乳突肌,10~20下。③將拇指和中指置于腫塊兩端,食指在其兩指之間進行中間彈撥,5~10下。④最后再以按摩手法結束,每次治療共30min。
早教訓練:適用于3月以上的斜頸患兒。
患兒俯臥位,胸部墊一小枕,用嬰兒感興趣的玩具吸引其做仰臥位抬頭訓練,并盡量使頭部向健側傾斜。
患兒仰臥位,將嬰兒感興趣的玩具,最好是紅色的,在其上方20~30cm處懸吊,并左右180度搖擺,訓練其追視,并盡量使頭部向健側傾斜。
以上手法和訓練方法應根據病情和年齡大小來決定,年齡越小效果越顯著。30日為1個療程,一般1個療程即可好轉,5個療程能臨床治愈。
療效標準:治愈:雙側胸鎖乳突肌對稱,觸診未捫及腫塊,頸部無偏斜,且活動自如,出院6個月后回訪仍未復發;好轉:胸鎖乳突肌腫塊明顯縮小,攣縮消失,頸部活動輕微受限。無效:5個療程后,癥狀體征無改變。
結果:本組22例,痊愈21例,占95%;好轉1例,總有效率100%。
小兒肌性斜頸病因尚不明確,有肌性斜頸、骨性斜頸、習慣性斜頸之分。本組有一例4月齡斜頸患兒經上述方法治療5個療程后,胸鎖乳突肌腫塊消失,攣縮消失,11月齡時早教訓練時也可頭部居中,訓練結束后又習慣將頭偏向右側。家長對其進行頭部核磁共振檢查,提示:右側腦間隙增寬。轉院到兒童神經內科治療。此類患兒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方法還有待探索。
這里主要討論肌性斜頸。大多數醫者認為是由產傷引起,前期以“偏頭,腫塊,受限,痙攣”為主,后期以“頸椎側凸,斜視,胸腰椎彎曲,永久致殘”為特征。
按摩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有疏通經絡、緩解痙攣、活血化瘀、利于腫塊消散之功。之前已為醫療工作者廣泛采用,效果非常明顯。但筆者在實際操作中發現,當患兒4月齡后,運用提拿和彈撥手法時,多數患兒不再配合,劇烈哭鬧掙扎,嚴重的還引起吐奶、噻咽等反應。有的患兒家長為此放棄了這一保守療法,轉而尋求手術治療。這樣既影響了治療效果,又增添了醫療風險。至于囑患兒家長控制患兒睡覺體位,由于嬰幼兒自身活動特點也很難完成。筆者發揮我院的早教優勢,將按摩推拿的被動療法和早教訓練的主動運動方法相結合,摒棄僅有按摩推拿這種單一方法,融入了早教訓練的新模式,當患兒掙扎抵抗時不再一味強迫按摩,而是利用早教方式繼續訓練其患側頸部肌肉力量,使其頸部主動拔升,既減輕了患兒的痛苦,又達到了治療目的。這種以推拿按摩為主、以早教訓練為輔的治療模式,為治療小兒肌性斜頸提供了新的參考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