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輝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機關服務中心門診部,北京100724)
呃逆指膈肌不自主的間隙性收縮而引起的疾患,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為主證。呃逆頻繁持續48h以上者稱為頑固性呃逆,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筆者采用針刺結合穴位貼敷治療頑固性呃逆,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患者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76歲;病程最短2天,最長6個月。臨床表現:①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制為主癥;②常伴有胸膈滿悶、胃脘不舒、情緒不定等;③多有受涼、飲食、情志等誘發因素,起病多較急。
針刺取中脘及雙側內關、膈俞、足三里,常規消毒穴位皮膚,行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min,每隔10min行針1次,每日治療1次。同時配合自擬免煎中藥配方顆粒(華潤三九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止呃膏貼敷神闕穴。止呃膏配方為:半夏、厚樸、枳實、砂仁、丁香、柿蒂、代赭石、小茴香、高良姜,用少量水混合調制,裝入大小適宜的紗布袋中,貼敷于神闕穴處固定,每日更換1次。7次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價。
療效評定標準制定[1]:治愈:癥狀完全消失,半年內不復發,計20例,占71.4%;有效:癥狀有所減輕,時發時止,但基本上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計7例,占25.0%;無效:癥狀較治療前無任何變化,計1例,占3.6%。總有效率為96.4%。
患者,男,52歲。診斷為胃潰瘍,行胃部分切除手術后出現呃逆,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制,嚴重影響呼吸,經西藥及物理治療效果不佳,遂行針刺治療,取中脘、內關、膈俞、足三里等穴,留針30min,同時配合免煎中藥配方顆粒半夏、厚樸、枳實、砂仁、丁香、柿蒂、代赭石、小茴香、高良姜等紗布固定貼敷于神闕穴,3次后癥狀明顯減輕,呼吸恢復正常,治療1個療程后諸癥完全消失。后隨訪半年未復發。
呃逆是一種神經反射動作,其反射中心在第3、4節頸髓,受延髓呼吸中樞控制,由于刺激和沖動自迷走神經或膈神經的感覺神經纖維傳入,傳出神經為膈神經的運動纖維,使膈肌痙攣收縮所致。
中醫認為,呃逆病位在膈,病變關鍵臟腑在胃,胃居膈下,其氣以降為順,胃與膈由經脈相連屬,胃失和降,逆氣動膈,上沖喉間而發生呃逆。胃失和降、氣逆動膈為其主要病機。針刺治療取中脘穴為胃之募穴,足三里穴為胃之合穴,兩穴同用,瀉之能清熱降氣,補之能益氣溫中;膈俞利膈鎮逆,內關和中解郁。中藥半夏、厚樸、枳實、砂仁行氣化痰消滯;丁香、柿蒂、代赭石降逆止呃;小茴香、高良姜溫胃散寒。諸藥合用,共奏調理氣機、和胃降逆之功。此兩種方法結合治療頑固性呃逆療效確切,無明顯不良反應。
[1]杜元灝,石學敏.中華針灸臨床診療規范.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7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