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貴
(山西省渾源縣人民醫院,037400)
口腔潰瘍是臨床常見病,中醫又稱“口瘡”、“口瘍”,以口腔黏膜上出現黃白色如豆大表淺的圓形或橢圓形小潰瘍點、表面覆有淡黃色偽膜、周圍黏膜充血為特點,以疼痛或進食時刺激為主要表現。具有周期性、復發性和自限性。其病因復雜,多與免疫學異常、感染因素、精神因素、營養缺乏、內分泌因素、消化系統疾病及功能紊亂等有關,或是多系統因素所致全身疾病引起的口腔損害。筆者自2001年以來采用甘草瀉心湯合赤小豆當歸散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30例,均取得很好療效,現將資料整理總結如下。
在我院門診選擇符合診斷標準的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30例,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齡10~60歲,平均35歲;病程最長5年,最短1年,平均30天;所有患者本次發病時間不超過2天。患者均有自行用藥及其他治療史。
臨床表現:口腔內膜上(多在內唇、舌、頰及齒齦部位)出現黃白色如豆大表淺的小潰點,疼痛或飲食刺激痛。
采用甘草瀉心湯合赤小豆當歸散治療。藥用:生甘草、炙甘草各20g,黃芩10g,西洋參9g,干姜3g,法半夏10g,黃連3g,赤小豆(杵)20g,當歸9g,桔梗6g,白芷6g,大棗5枚。加減:脾虛有濕加薏苡仁、茯苓、炒白術;心火旺加淡竹葉、白茅根。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口服,7日為1個療程。
療效標準:顯效:潰瘍面直徑<1cm,用藥3天內愈合,或直徑>1cm的創面4~7天痊愈,水腫、充血、疼痛等癥狀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有效:潰瘍面直徑<1cm用藥4~7天愈合,或直徑>1cm的創面愈合1/2以上,水腫、充血、疼痛明顯減輕,停藥后無發作;無效:用藥7天后,上述癥狀未減輕,創面不愈合。
療效評價:觀察病例30例,顯效25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
患者,女,35歲,2009年11月24日初診。患復發性口腔潰瘍3年,平素自服三黃片、牛黃解毒片、龍膽瀉肝丸、維生素B2,或貼口腔潰瘍膜,或含六神丸,或噴桂林西瓜霜及其他中西藥治療,時輕時重,效果不佳,且反復發作。3天前病情復發。刻診檢查:口腔頰腭、齒齦及舌緣黏膜有多個大小不等點狀潰瘍性損害,大者黃豆大小,中心凹陷,上覆白色分泌物,潰瘍周圍充血微腫,自覺灼熱疼痛。咀嚼進食更為明顯,嚴重影響進食及睡眠,伴心煩,口干,口苦,食少,乏力,便稀,小腹喜溫,舌淡尖紅,邊有齒痕,脈細數。辨證寒熱錯雜,中氣不運。施以甘草瀉心湯合赤小豆當歸散:生甘草、炙甘草各15g,黃芩10g,西洋參9g,干姜6g,法半夏10g,黃連3g,赤小豆(杵)20g,當歸9g,桔梗6g,白芷6g,炒白術10g,淡竹葉6g,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服用。
服藥3劑后,11月28日復診。患者自述服藥后疼痛、口干、口苦減輕。按上方繼服10劑后,潰瘍面痊愈,隨訪1年未再復發。
復發性口腔潰瘍屬中醫學“口瘡”、“口瘍”、“口糜”等范疇,歷代醫典多有提及,《金匱要略》稱之為“狐惑病”,《外臺秘要》中提及“心脾有熱常患口瘡”,《圣濟總錄》也寫道:“口瘡者心脾有熱,氣沖上焦,熏發口舌故瘡也”,《醫貫》亦云:“口瘡上焦實熱,中焦虛寒”。多因素食膏粱厚味及辛辣香燥之品,心脾蘊熱,加之誤治失治,過服苦寒藥物,中陽受損,溫化失調,飲食、水濕停滯,寒濕困于口腔,中焦陽虛無根之火上浮,熏灼口舌,肌膜潰爛,再加上機體維生素缺乏、內分泌失調,長期服用廣譜抗生素致體內菌群失調,故反復發作。
甘草瀉心湯,《傷寒論》用以脾胃氣虛痞利俱甚的證治,《金匱要略》用以“狐惑病”的證治;赤小豆當歸散,《金匱要略》用于狐惑病邪毒侵及眼眥的證治。
本證患者必為脾胃氣虛,中焦水飲積聚,久郁化熱,熱又蒸水,遂成濕熱熏灼口舌肌膜之證。因胃虛不能調理上下,故出現上火之口腔潰瘍,下寒之大便溏瀉,中焦之脾胃痞滿。治之先以姜參棗草補中益氣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濕,則中焦可安;芩連配姜苦降辛升,濕熱之邪無所藏也。本方生甘草為主藥,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功效,意在清上焦之火;輔以黃芩、黃連以增強清熱解毒作用;半夏、干姜辛通氣化,溫中散寒,助陽燥濕;炒白術健脾滲濕;佐以赤小豆、淡竹葉以涼血、瀉熱、引熱下行;當歸、白芷化肌膜之瘀熱;以桔梗為使,宣發陽明、肌腠之邪,共奏清心利濕、涼血解毒之效。用炙甘草取其補氣和中的作用,益中州之虛,佐以西洋參、大棗則補中益氣之力大增。諸藥協同,使中氣健運,寒熱消散,升降調和,陰陽通達,諸癥消散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