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念娟
(吉林省撫松縣中醫院,134500)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目前仍然缺乏特效療法,治療原則仍以休息和營養為主,輔以藥物,避免飲酒、過勞和損肝的藥物。有條件的患者可以采用干擾素抗病毒治療。慢性丙型肝炎臨床癥狀不典型,部分患者主要表現為肝功能異常、轉氨酶持續不降,治療多以甘利欣為主,但常規劑量又容易產生停藥后轉氨酶反跳現象。筆者2004年3月~2008年12月共收治3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給予常規劑量和大劑量甘利欣靜滴治療,現將臨床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本組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齡17~65歲。診斷符合2000年(西安)全國病毒性肝炎與肝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常規劑量組16例,大劑量組16例。兩組臨床表現、一般狀況具有可比性(P>0.05)。
常規劑量組:甘利欣150mg(30ml)/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滴,每日1次,療程2個月。大劑量組:甘利欣300mg(60ml)/d,維持治療。兩組均不加用其他護肝藥物和抗病毒藥物。
療效判定標準:依據ALT、AST、TBIL等肝功能項目數值變化情況以及藥物的不良反應判定療效。
結果:療程結束時,常規劑量組16例中13例ALT恢復至正常范圍,平均恢復正常天數為(52±4.2)天,3例波動于80~150U/L。大劑量組16例均恢復至正常范圍,平均恢復正常天數為(38±3.2)天。經統計學處理,兩組差異顯著(P<0.05)。且ALT值下降后,大劑量組未再發生波動。AST恢復正常情況與ALT基本相似,ABIL恢復正常情況兩組差異無顯著性。
甘利欣是甘草酸的第三代產品,為甘草酸二胺左旋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炎、保護肝細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能明顯減輕D-氨基半乳糖對肝臟的形態損傷和改善免疫因子對肝臟形態的慢性損傷,適用于伴轉氨酶升高的慢性遷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動性肝炎,具有良好的降酶效果。臨床上,一般多采用常規劑量150mg(30ml)/d,對于一部分慢性丙肝患者,可能因肝臟微循環結構的改變影響血液循環和物質交換,致使肝內病變組織的藥物濃度降低,形成相對劑量不足,導致轉氨酶等指標恢復較慢,延長了用藥時間,個別指標持續不降。本觀察采用大劑量和常規劑量甘利欣治療慢性丙肝,旨在比較兩組的療效與毒副作用。結果顯示,大劑量組療效顯著,降酶確切,明顯優于常規劑量組,且增加劑量后,未發現不良毒副作用。因此,筆者認為,對慢性丙型肝炎轉氨酶持續不降者,可加大甘利欣用量至300mg(60ml)/d,療效可靠,安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