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梅
(山西省長治鋼鐵集團職工總醫院,046031)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局部腦組織因血液循環障礙,缺血、缺氧而發生的軟化壞死。其中以腔隙性腦梗死最多。臨床表現為:亞急性起病、頭昏、頭暈,步態不穩、肢體無力,少數有飲水嗆咳,吞咽困難。也可有偏癱、偏身感覺減退,部分患者沒有定位體征。最常見的病因是動脈硬化,其次是高血壓、糖尿病、高黏血癥、高脂血癥等。2005年9月至今我們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針藥并用治療伴發偏癱的腔隙性腦梗死32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神經病學》[2]:①中老年患者,有動脈粥樣硬化及高血壓等腦卒中的危險因素。②安靜狀態下或活動中起病。③病前可有反復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癥狀常在數小時或數天內達高峰,出現局灶性的神經功能缺損,梗死的范圍與某一腦動脈的供應區域相一致。④一般意識清楚。頭部CT早期多正常,24~48h內出現低密度灶。
排除標準:①短暫腦缺血發作;②經證實由腦腫瘤、腦外傷、腦寄生蟲病所引起;③合并有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④精神病患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配合完成調研者;⑤無法判斷或資料不全者。
1.對照組:給予西醫綜合治療措施,包括控制高血壓、血糖,調節血脂,脫水降顱壓,防治腦水腫,改善腦循環,防止并發癥、對癥支持治療,及早期康復治療等。
2.治療組:除給予上述西醫綜合治療措施外,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根據中醫辨證分型內服中藥,同時應用頭針、體針加電針治療。(1)中藥辨證治療:①肝陽暴亢(16例):半身不遂,舌強語謇,舌紅或絳,苔黃或燥,脈弦有力。予平肝潛陽,滌痰通絡。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②風痰阻絡型(9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語謇,舌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治法:祛風化痰,活血通絡。方以大秦艽湯合溫膽湯加減。③痰熱腑實:半身不遂,舌強不語,口舌歪斜,口黏痰多,舌紅,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滑大。治法:活血通腑,化痰泄濁。方藥:大承氣湯加味。④氣虛血瘀型(7例):半身不遂,肢體軟弱,偏身麻木,舌歪語謇,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苔薄白或白膩,脈細緩或細澀。治法: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方以補陽還五湯加減。⑤陰虛風動: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舌強語謇,舌紅或暗淡,苔少或光剝,脈細弦或數。祛風滋陰,方用地黃飲子加減。中藥煎劑每日1劑,水煎2次,每次取汁300ml,早晚空腹服。(2)電針治療,上肢取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下肢取風市、陽陵泉、足三里、懸鐘、太溪、太沖。上下肢每日各取一對穴,得氣后接6805電針儀,采用疏波,持續30min,每日1次。頭針依據“靳三針”取四神針、顳三針、智三針、腦三針、舌三針,與電針、體針同時應用。
兩組治療均以2周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評定療效。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4]制定。基本痊愈:病殘程度0級、分數降低≥90%(能恢復工作或操持家務)。顯效:病殘程度1~3級,分數減少46%~89%(部分自理,大部分需人照顧)。有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不足17%,臥床病例病殘5級以上。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32例,基本痊愈8例,顯效14例,有效8例,無效2例,愈顯率為68.8%,總有效率93.8%。對照組32例,基本痊愈5例,顯效6例,有效13例,無效8例,愈顯率為34.4%,總有效率75.0%。兩組比較,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
腔隙性腦梗死中醫稱中風,由于發病后一般意識清楚,故屬中風中經絡。中風的病因,《金匱要略》認為:“絡脈空虛,風邪乘虛入中”;劉河間認為“心火暴盛”;李東垣認為“正氣自虛”;朱丹溪主張“濕痰生熱”;張景岳倡導“非風”之說,提出“內傷積損”的論點[5]。縱觀各家,病因不外乎虛、風、氣、血、痰、火這幾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侵犯機體而突然發病。病變部位主要在腦,但與心、肝、脾、腎諸臟密切相關。其病機多由憂思惱怒,或恣食肥甘厚膩,或房勞過度,精血虧耗,陰虧于下,陽亢于上,內風旋動,氣血逆亂,夾痰夾火,橫竄經脈,上蒙清竅,阻滯經絡,發為中風。其中以肝陽暴亢及氣滯血瘀最為常見。我們在對腦梗死患者采用西醫治療的同時,遵循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的原則,選取滋陰潛陽、益氣養血、熄風通絡、祛風化痰、活血化瘀等中藥內服,并隨癥應用頭針、體針加電針治療,充分體現了中醫學個體化治療的特點,療效明顯。治療的同時鼓勵患者適當加強患肢的鍛煉,促進康復。
[1]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吳江,賈建平,崔麗英.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62.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4.
[4]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5]張伯臾 .中醫內科學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