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霄
(內蒙古敖漢旗中蒙醫院,024300)
肩峰下滑囊炎是臨床常見病之一。肩峰下滑囊位于三角肌下面,上面是肩峰,下面與岡上肌相鄰,具有濡潤肩關節的作用。因摩擦及勞損日久,易致局部炎性滲出,相互粘連?;颊呔植砍霈F劇烈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2005~2008年,筆者用針刺結合中藥治療此類患者,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筆者3年間共計治療此類患者160例,男性75例,女性85例;年齡最大者68歲,最小者18歲;病程最長者9年,最短者7天。
1.針刺治療:取穴:近部取穴為肩髃、肩貞、肩髎、阿是穴;遠部取穴為內關、列缺。操作:患者取坐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直刺進針。肩髃、阿是穴、內關穴均用瀉法,其余穴位平補平瀉,留針25min,中間捻針2次,以保持針感,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2.中藥治療:川芎12g,五加皮12g,桑寄生12g,杜仲12g,當歸9g,防風6g,獨活9g,紅花9g,伸筋草10g,骨碎補10g,蜈蚣2條。上藥水煎,早晚2次溫服,每日1劑,10日為1個療程。
療效標準:治愈:患者癥狀消失,活動自如,隨訪2年內未復發者。好轉:癥狀減輕,不影響日常生活,活動接近正常者。無效:所有癥狀無改善者。
經針刺及中藥治療后,治愈145例,好轉15例,治愈率90.6%,總有效率100%。
患者,男性,68歲。2004年8月右肩部疼痛,白日減輕,入夜后加重,逢寒加重,遇熱減輕,右肩部外展時疼痛加劇,后伸時活動正常。曾在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肩峰下滑囊炎”,予以口服氯唑沙宗片、布絡芬緩釋片等,稍有緩解,仍反復發作,患者右肩關節外展活動受限。于2005年5月來我科治療。查肩部壓痛明顯,外展0°~35°,后伸活動正常。予以針刺肩髃、肩貞、肩髎、阿是穴、內關、外關。其中肩髃、內關、阿是穴用瀉法,余穴平補平瀉。合用藥物:川芎12g,五加皮12g,桑寄生12g,杜仲12g,當歸9g,防風6g,獨活9g,紅花9g,伸筋草10g,骨碎補10g,蜈蚣2條。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下。
患者治療3日后疼痛減輕,患肩活動度增大。治療10日后疼痛消失,活動正常,痊愈出院。后隨防2年,未復發。
肩峰下滑囊炎病位在肩,屬中醫學“痹證”范疇。肝腎虧虛,氣血不足,以致經脈失養,風寒濕邪相兼為患,客于肩部,導致經絡氣血痹阻,肌腱失去濡養。實踐證明,針刺加藥物療法能夠緩解患處的疼痛和肌肉痙攣,起到舒筋活血、行氣止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