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濤
(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吉林132012)
偏頭痛發病年齡集中在最有生產力的年齡段25~55歲。偏頭痛發作時疼痛劇烈,影響病人的工作、學習及人際交往,極大地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質量。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與癡呆、四肢癱瘓和嚴重精神病并列為人類四大致殘性疾病。筆者2009年1月~2011年1月應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本病78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78例患者中男26例,女52例;年齡9~52歲,平均36.5歲;有家族史者46例;伴有視覺先兆或其他先兆者6例,伴有眼肌麻痹者2例,伴有一過性偏癱者1例;病程1個月~6年,平均1.7年。
臨床表現:頭痛多在頭部一側額顳、前額、顳頂或左或右輾轉發作,或呈全頭痛,性質多為跳痛、刺痛、脹痛、昏痛、隱痛或頭痛如裂,夜間加重,可伴嘔吐。頭痛每次發作可持續數分鐘、數小時、數天,也有持續數周者,隱襲起病,逐漸加重或反復發作。其癥狀是一種主觀感覺,缺乏客觀體征及特異的輔助檢查,且不會增加死亡率,但需進一步檢查血常規、血壓、頭顱CT、經顱多普勒、腦電圖或做腰穿、骨穿,以明確頭痛的原因,排除器質性疾病。
1.發作期治療:宜在光線較暗的房間內安靜休息,消除或減少偏頭痛的誘因,避免情緒緊張,盡量少服用血管擴張劑和利血平類藥物,不飲酒精類飲料,不食奶酪、巧克力、柑橘等食品。
2.西醫治療:①頭痛較輕時給予解熱鎮痛劑或類固醇類消炎藥,如阿司匹林每次0.3~0.9g,每日3~4次(或布洛芬、消炎痛、萘普生);頭痛較重難以忍受宜首選麥角衍生物類藥物,如雙氫麥角堿0.2~1.0mg或麥角胺咖啡因片1~2片,待0.5~1h后仍未控制可再服1~2片,1次頭痛發作極量不超過6片,每周不超過12片(或曲普坦類如舒馬普坦)。②伴惡心嘔吐可予奮乃靜6~12mg/日(或小劑量氯丙嗪、巴比妥類藥物)。③眩暈或頭暈予眩暈停每次25~50mg,每日3次,或東莨菪堿。
3.預防用藥:①β受體阻滯劑:普萘洛爾30mg/d起,逐漸加至120mg/d,減少惡心、共濟失調及肢體痛性痙攣等不良反應,以心率不低于60次/min為宜。②鈣拮抗劑:氟桂利嗪5~10mg,每日1次,睡前服用,或尼莫地平20~40mg,每日3次。③抗組胺藥:賽庚啶每次0.5~4mg,每日2~4次口服。④麥角胺衍生物:甲基麥角酰胺,每日1mg,緩慢增至每日4mg(或美西麥角、麥角胺、甲基麥角新堿)。⑤其他藥物:抗抑郁藥如阿米替林,75~150mg/d。
4.中醫治療以自擬頭痛湯,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4周為1個療程。方藥組成:川芎15g,羌活10g,防風10g,白芷10g,荊芥10g,桃仁10g,全蝎5g,蜈蚣2條,蔓荊子10g,細辛5g,薄荷10g,甘草5g。
療效評定標準[1]:治愈:頭痛消失,各項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頭痛減輕,發作時間縮短或周期延長,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頭痛癥狀無變化。
經上述治療1個療程,按上述療效評定標準評定,治愈62例,好轉15例,未愈1例,總有效率98.7%。
偏頭痛是一類有家族發病傾向的常見的慢性周期性發作疾病,病因不清,目前認為是多因素神經、血管疾病,以反復發作的頭痛和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異常為典型特征。本病中醫學屬“偏頭風”、“頭角痛”、“偏頭痛”等范疇。首載于《內經》,《素問·奇病論》載:“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當有新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養生方·頭痛論治》載:“凡頭痛者,血氣是虛,風、寒、暑、濕之邪傷于陽經,伏留不去者,名曰厥頭痛。”總體看其病因有外感、內傷兩端。外感六淫者,風、寒、濕、熱均可致頭痛,尤以風邪所致最為多見,風為百病之長,多夾時令為患,若風寒襲擊,寒凝血澀,致頭痛惡寒;風熱上犯清空,則頭痛心煩、身熱;風濕襲表,上蒙清陽,則頭痛而重;若濕邪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亦可引起頭痛。內傷所致者,因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五臟六腑之氣血皆上會于頭。臟腑功能失常,內傷七情,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擾清空;脾失健運,痰濁內生,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腎虛精虧,腦失所養;腎水不足,水不涵木,風陽上擾,痰濁瘀血,痹阻經脈,致氣血壅遏不行皆致頭痛。本院自擬頭痛湯,川芎為君,辛香行散,溫通血脈,上行頭目,中開郁結,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善治血瘀氣滯諸痛;桃仁活血化瘀;羌活、防風、荊芥、細辛辛溫散寒,疏風止痛;全蝎、蜈蚣通絡止痛,共為臣藥。蔓荊子祛風止痛;甘草調和諸藥,共為佐藥。白芷引藥上行,直達病所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風止痛之效。中西醫結合治療取長補短,既提高和鞏固了療效又縮短了療程,明顯降低復發率,適于臨床推廣應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