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秀
(湖北省監利縣人民醫院,433300)
妊娠是胚胎和胎兒在母體內發育成長的過程[1]。卵子受精是妊娠的開始,胎兒及其附屬物自母體排出是妊娠的終止。在整個妊娠期母體各系統發生一系列適應性的變化,加之胎兒在宮內生長發育的需要,對孕婦實行科學的監測和積極的護理干預及正確的營養指導尤為重要。根據母體不同時期的生理變化或病理改變,提供營養豐富的飲食,利于胎兒的生長發育,以保護和促進母嬰健康 。
1.早孕反應:妊娠早期(約停經6周左右)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尤其于清晨起床時更為明顯。食欲與飲食習慣也有改變,如食欲不振、厭油,甚至偏食等。
2.生理性貧血:妊娠期心搏出量和血容量增加,血容量自妊娠6周起開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時達高峰,約增加35%,維持此水平至分娩,血漿的增加多于紅細胞的增加,使血液稀釋,出現生理性貧血。
3.心理社會變化:雖然妊娠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對婦女而言仍是一種挑戰。隨著預產期的臨近,孕婦常會感到焦慮和恐懼,擔心分娩能否順利,胎兒性別能否為家人接受等。
1.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是妊娠特有的疾病。表現為妊娠20周后發生高血壓、蛋白尿和水腫,嚴重時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甚至抽搐、昏迷。
2.其他合并癥:妊娠合并心臟病、妊娠合并糖尿病等對母嬰危害很大,母嬰死亡率較高。
以孕期的監測結果為指導,科學合理地安排營養[2]。孕期飲食要營養豐富,飲食結構要合理搭配,使營養均衡,以滿足自身和胎兒雙重需要,并為分娩和哺乳作準備。
熱量:妊娠早期熱量的需要量增加不多,每日約增加209kJ,孕中晚期增加1672kJ。注意:熱量增加太高,胎兒過大而增加難產機會。安排三大營養的比例,碳水化合物占熱量的60%,脂肪占25%,蛋白質占15%為宜。
蛋白質:約需蛋白質900g左右,如攝入不足,不僅影響胎兒體格發育,而且影響胎兒大腦發育,同時可使孕婦貧血,妊高征的發生率增加。
礦物質:①鐵:孕婦每日鐵的攝入量為18mg,食用動物肝臟、瘦肉、蛋黃、豆類及各種綠葉菜。②鈣和磷:妊娠后期母體必須吸收和保留鈣200mg,磷100mg,才能保證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
維生素:維生素A與胡蘿卜素有助于胎兒正常發育,維生素C對胎兒骨、齒的正常發育、造血系統的健全和機體抵抗力都有促進作用。維生素B是細胞呼吸、葡萄糖氧化及能量代謝作用的輔酶。要補充維生素,多吃水果、蔬菜。
妊娠合并貧血:應攝取高鐵、高蛋白與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以改善貧血狀況。如動物肝臟、蛋白、菠菜、胡蘿卜等。
妊娠合并心臟病:以高蛋白、高熱量、低鈉飲食,確保胎兒有足夠的營養,但孕婦體重增加不得超過10kg,以免加重心臟負擔。
妊娠合并糖尿病:飲食控制:每日能量以125kJ/kg計算,并給予維生素、鈣及鐵劑,適當限制食鹽的攝入量。以控制飲食至血糖正常水平而孕婦又無饑餓感為宜。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飲食:指導孕婦進高蛋白、維生素、鐵、鈣及含鋅等微量元素的食品,全身水腫者應限制食鹽攝入量。
心理護理:溫馨的家庭及適當的營養指導使孕婦感到愉快、欣慰,可以促進正常妊娠。合理的飲食,利于胎兒宮內生長發育,促進母嬰健康。
[1]夏海歐 .婦產科護理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4.
[2]楊和平,任小英 .疾病護理常規 .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