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榮 朱秉亮 通訊作者:門九章
1. 山西中醫學院2010級研究生,030024 2.山西中醫學院2009級研究生 3.山西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學院
門九章教授,山西名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長期從事中醫疑難病的方證經驗研究,頗多建樹。筆者有幸跟隨侍診,受益匪淺。導師認為,過敏性紫癜與毛細血管發育不良引起的變態反應有極大的關系。從顧護正氣、益氣活血的角度辨證論治,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將導師治療本病的經驗介紹如下。
導師認為,中醫學無過敏性紫癜之病名,當歸屬于“血證”的范疇。本病的發生與長期飲食不節,傷及脾胃,胃氣不足,固攝失調,導致血不循經,溢于脈外,故見皮下出血;久病血瘀,血行不暢,經脈不通,不通則痛;郁而化熱,迫血妄行,則見尿血等癥。所以導師認為,本病屬于本虛標實,虛瘀并存之證。治療當顧護正氣、益氣活血。
導師認為,本病的治療當從體質著手,首先顧護人體的正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在此基礎上益氣、活血、清熱等辨證論治,方能取得良效。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多用黨參、白術、茯苓、木香、砂仁、山藥等;氣滯血瘀,腹痛難忍,多用元胡、生白芍、當歸、牡丹皮等;陰虛內熱,迫血妄行,多用白茅根、茜草、生地黃、元參等。辨證化裁,隨癥加減。
患者,男,8歲。以尿潛血(?)、蛋白(?)、伴有腹痛1年余加重1周為主訴,于2011年9月就診。患兒平素偏食,于1年前出現腹部隱隱作痛,納差,不伴有惡心、嘔吐。無反酸燒心,二便未見明顯異常,就診于當地醫院。以慢性淺表性胃炎給予抗炎、抑酸、保護胃黏膜治療2周,效果不明顯。就診時見患兒面色晦暗,精神疲憊。腹部隱隱作痛,夜間尤甚,影響睡眠。下肢可見紫癜,色深紅,壓之不褪色,未見關節痛。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脈細。血常規未見異常,尿潛血(?),蛋白(?)。辨證:氣虛血瘀證。治當益氣活血清熱。方用自擬芪句湯。藥用:黃芪30g,當歸15g,玄參15g,金銀花12g,白茅根9g,茜草9g,懷牛膝9g,甘草6g。用法:2日1劑,取藥汁40ml左右,分2次于2天內分服,每日晚飯前服用1次。服藥10劑,即20天后,腹痛明顯減輕,已經不影響睡眠。下肢紫癜明顯減少。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未見異常,尿潛血(+),蛋白(+)。繼用此方加減堅持服用,同時囑服維生素C,調整飲食結構,注意營養搭配。隨訪至今未復發。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常見的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因機體對某些致敏物質產生變態反應,導致毛細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產生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可同時伴發血管神經性水腫、蕁麻疹等其他過敏表現[1]。
導師認為,本病的發生是毛細血管發育不良所致。先天不足,后天失養;氣虛血瘀,郁而化熱。注重調整人體整體功能狀態,配合人體自身的修復功能,達到“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之效。注重飲食結構,營養均衡,提高免疫力。
[1]陸再英,鐘南山 .內科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