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世杰 徐珠英
(廣東省中醫院,廣州510120)
耳穴貼壓療法是中醫特色療法,適應證廣泛且禁忌證少,較多應用于臨床。筆者應用此法干預尼古丁依賴戒斷癥狀及治療頑固性頭痛癥,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患者,38歲,吸煙23年,每日30支。曾自己戒煙幾次失敗。近年易出現咽部不適,異物感明顯,時有干咳,因自身對煙草知識精通,深感煙草成分的可怕,決定戒煙。2010年9月18日到門診求戒煙幫助,并帶回暢沛啟動裝。9月20日 第1次電話隨訪:由于擔心暢沛說明書中提到的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未敢服藥。10月21日始遵照中醫耳穴貼壓法,取穴:神門、肺、脾、交感、皮質下。操作:耳郭常規消毒,用粘有王不留行籽0.5cm×0.5cm的膠布貼于所取穴位上,囑患者自行按壓,每次按壓10min,每天3次,隔日換貼一次,雙耳交替,每周3次為1個療程。治療4周后煙癮自感明顯減退,偶爾吸1~2支。繼續治療3周后,煙癮進一步減輕,可以有意識地自我控制吸煙。因患者長期吸煙,全口腔牙齒、牙縫間有煙味殘留,戒煙者進行口腔潔牙后感口腔新鮮。隨訪至今,暫未復吸,咽部異物感減輕,易反復咳嗽的癥狀不再發作,五官科檢查咽喉后壁的濾泡減輕。
按:尼古丁成癮是慢性高復發性疾病,僅憑借個人努力戒煙者不足3%。而戒煙者在戒煙期間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煩躁不安、易怒、焦慮、情緒低落、失眠等戒斷癥狀,因此干預尼古丁的渴求與戒斷癥狀可提高戒煙的成功率。
中醫對煙草的認識及戒煙等方面有著較久的歷史。清代醫家吳澄《不居集》書中列有《煙論》一章:“無病之人頻頻熏灼,津涸液枯,暗損天年”。指出吸煙是妄損臟腑、無益長壽的惡習,提出了“虛損之人,最宜戒此”的觀點。許多學者應用中草藥和針灸技術進行控煙。2008年中華中醫藥學會加大了對中醫藥控煙方法的收集和整理,組織中醫藥呼吸、心病、腦病及文獻專家開展《中醫藥戒煙指南》的編纂工作,提供了中醫藥戒煙方法,包括壓耳穴、耳針的耳穴戒煙法,針刺體穴、中藥穴貼的體穴戒煙法,針刺、腹針、隔姜灸、溫和灸、朱砂敷灸,對戒斷癥狀的干預有幫助。但需要每天來醫院治療,受試者時間難于保證,易造成依從性差。耳穴貼壓療法具有簡、便、廉特點。戒煙受試者方便可行。神門、肺、脾、交感、皮質下的耳穴對改善戒煙精神癥狀均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此案例驗證了治戒煙先干預煩躁不安、易怒、焦慮、情緒低落、失眠等戒斷癥狀,戒斷癥狀控制,煙癮則自滅。
患者,男性,53歲。反復左側偏頭痛10年,周期性發作,發作常伴憂郁感,痛甚時如針刺,牽及同側眼眶或前額,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近年使用解熱鎮痛藥止痛、營養神經藥物等,癥狀雖有短暫緩解,但因勞累、緊張易發作。近期體檢發現消化性潰瘍伴黏膜糜爛,醫生建議禁用解熱鎮痛止痛藥物,遂要求使用中醫耳穴貼壓法治療。取穴:神門、內分泌、腎、肝、心、枕。操作:耳郭常規消毒,用粘有王不留行籽的0.5cm×0.5cm膠布貼于所取穴位上,囑患者自行按壓,每次按壓10min,每天3次,隔日換貼1次,雙耳交替,每周3次為1個療程,治療2周后頭痛癥狀自感減輕一半,夜間睡眠較前好轉,再繼續治療4周,頭痛癥狀明顯好轉,偶爾有左側隱隱偏頭痛,可以忍受,且疼痛時間縮短,程度減輕。現間歇應用耳穴貼壓法,病情控制穩定。
按:偏頭痛屬中醫“頭風”范疇,其病因主要為外感六邪、情志抑郁,勞倦所傷。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升于頭,而且人體的經氣通過經脈、經別等皆聯系集中于頭面部,所以頭面部是經氣匯集的重要部位。頑固性頭痛主要是內外因相雜,風邪反復外侵,邪氣羈留從而邪阻脈絡,清竅不利;精血不足,腦失所養。耳穴與人體各組織相互聯系,耳郭上有豐富血管神經,與大腦皮層、內臟和軀體各個部位相互聯系,中醫耳穴壓豆法按循經取穴和經絡病候取穴的原則,通過經絡產生一種良性刺激,傳入大腦皮層組織相應區域,使大腦皮層神經機能興奮抑制平衡,疏通腦絡,促進血液循環,使脈絡通暢,達到止痛的目的。
中醫耳穴療法應用中醫的經絡循行原理,通過局部耳穴的刺激,達到整體的調節。適應證廣泛,尤其對某些藥物療效欠佳且有禁忌證的慢性疾病有優勢。該療法操作簡便,無創傷性,患者易接受。臨床尚需審因辨證選穴,以便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